[发明专利]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6248.9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2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殷聪;汤浩;李扬;刘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H01M8/02;H01M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流框 组件 流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流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堆包括多个依次叠放设置的液流电池。
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包括离子交换膜、电极、液流框本体和双极板,电极设置在液流框组件的反应开孔内,且电极和液流框本体位于离子交换膜和双极板之间,液流框本体的流道朝向离子交换膜一侧设置。
在液流电池工作时,电解液需要通过流道流入反应开孔内,因而正、负极电解液在流经流道时与离子交换膜充分接触、进行离子交换,从而导致正、负极电解液容量不均衡、导致液流电池堆容量下降、导电性能下降、旁路电流损失,进而导致液流电池堆无法正常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液流框组件和液流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流电池容量低、导电性能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流道和用于容纳电极的反应开孔,第一进液口或第一出液口通过流道与反应开孔连通,流道为位于液流框组件相对两侧的两个侧面之间的内部流道。
进一步地,流道为蛇形流道。
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第一进液口、反应开孔位于液流框本体上,且液流框本体还具有第一凹部,第一凹部与第一进液口和反应开孔均连通;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设置在液流框本体的第一凹部处,且第一导流板朝向液流框本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导流槽,第一导流槽与第一凹部之间形成流道,第一导流槽通过第一凹部与反应开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板还具有贯通设置的第二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液流框本体的第一进液口对应设置,第二进液口与第一导流槽连通。
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挡块,挡块为多个,多个挡块间隔排列设置在第一导流槽与反应开孔连通的开口处,相邻两个挡块之间形成电解液分配沟槽,第一导流槽通过电解液分配沟槽与反应开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槽与反应开孔连通的开口的长度等于反应开孔的宽度。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板与液流框本体粘接。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板的周向边缘处设置有用于容纳黏胶的沟槽。
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第一出液口和反应开孔位于液流框本体上,且液流框本体还具有第二凹部,第二凹部与第一出液口和反应开孔均连通;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设置在液流框本体的第二凹部处,且第二导流板朝向液流框本体的一侧具有第二导流槽,第二导流槽与第二凹部之间形成流道,第二导流槽通过第二凹部与反应开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包括电极、离子交换膜和液流框组件,液流框组件是上述的液流框组件,电极设置在液流框组件的反应开孔内,且电极和液流框组件与离子交换膜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液流电池还包括密封垫片,密封垫片设置在液流框组件与离子交换膜之间。
本发明中的液流框组件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流道和用于容纳电极的反应开孔,第一进液口或第一出液口通过流道与反应开孔连通,流道为位于液流框组件相对两侧的两个侧面之间的内部流道。由于流道为位于液流框组件相对两侧的两个侧面之间的内部流道,因而电解液仅在液流框组件内流动,从而使电解液与离子交换膜隔离,避免正、负极电解液与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进而保证了正、负极电解液容量均衡、保证了液流电池的容量、提高了液流电池的导电性能。同时,本发明中的液流框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液流框本体(正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液流框本体(负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第一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图3的背向视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图4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液流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图6中Q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液流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62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