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耳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7642.4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0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凌宏;缪吉昌;肖中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18 | 分类号: | A61F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赵蕊红 |
地址: |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线 能量 传输 人工 耳蜗 | ||
1.一种基于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音频采集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经皮能量传输模块和植入体模块;
所述音频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收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与所述植入体模块无线通信;
所述经皮能量传输模块设置有电源发送器和为所述植入体模块供电的电源接收器,所述电源发送器设置于体外,所述电源接收器设置于体内,所述电源发送器与所述电源接收器之间经过皮肤相隔,所述电源发送器与所述电源接收器通过电磁耦合方式使所述电源接收器产生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发送器设置有功率级单元、能量发送线圈、电源发送控制单元和电源发送反馈单元,所述功率级单元通过直流电源供电,所述功率级单元与所述电源发送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功率级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能量发送线圈连接,所述电源发送反馈单元与所述电源接收器无线通讯,所述电源发送反馈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发送控制单元的反馈端连接,所述电源发送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功率级单元为所述能量发送线圈提供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收器设置有耦合线圈、整流单元、电压调节单元和电源接收控制单元;
所述耦合线圈与所述能量发送线圈相耦合,所述耦合线圈与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调节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调节单元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所述电源接收控制单元与所述耦合线圈、所述整流单元及所述电压调节单元连接;
所述电源接收控制单元发送无线信号至所述电源发送反馈单元,在能量传输过程中,所述电源接收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源发送反馈单元连续通信,控制能量发送情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发送控制单元的芯片型号bq500211;
所述电源接收控制单元的芯片型号bq51013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无线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发送器设置有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65、电容C66、电容C67、电容C68、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三极管Q5、芯片U6、芯片U7、二极管D1、二极管D2、比较器AR1和能量发送线圈M1;
芯片U6和芯片U7的型号均为TPS28225D;
电阻R9一端、电阻R10一端、电容C55一端、芯片U6的引脚6、芯片U6的引脚3、芯片U6的引脚7与VIN连接,电阻R10另一端、电容C55另一端及芯片U6的引脚4均接地;
芯片U6的引脚1与电阻R11一端连接,电阻R11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
芯片U6的引脚2与电容C56一端连接,电容C56另一端与芯片U6的引脚8、场效应管Q1的源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能量发送线圈M1一端连接;
芯片U6的引脚5与电阻R12一端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
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电容C68的一端、场效应管Q3的漏极、电阻R22一端与电阻R24一端连接,电容C68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R22另一端、电容C67的一端、电阻R23一端与VIN连接,电容C67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R23另一端、比较器AR1的引脚1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比较器AR1的引脚2连接,比较器AR1的引脚4、电容C66的一端与VIN连接,电容C66的另一端、比较器AR1的引脚3均接地;
比较器AR1的引脚5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电容C65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连接,电容C65的另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均接地;
能量发送线圈M1另一端、电容C59一端、电容C60一端、电容C61一端、电容C62一端与电容C63一端连接,电容C59另一端、电容C60另一端、电容C61另一端、电容C62另一端、场效应管Q3的源极、场效应管Q4的漏极、电容C57一端与芯片U7的引脚8连接;
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电阻R16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电阻R16另一端与芯片U7的引脚5连接;
芯片U7的引脚6、芯片U7的引脚3、芯片U7的引脚7、电容C58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与VIN连接;芯片U7的引脚4、电容C58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均接地;
电容C63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电阻R17另一端、电阻R20一端、电阻R18一端、电阻R19一端、电容C64一端、二极管D1正极与二极管D2负极连接,电阻R19另一端、二极管D1负极与VCC连接;
电阻R18另一端、电阻R21一端、电容C64另一端与二极管D2正极均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764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