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8776.8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6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好齐;王黎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好齐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3 | 代理人: | 胡杰平 |
地址: | 3210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活动 门捕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蟑螂捕捉装置,特别是一种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
背景技术:
蟑螂学名蜚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能传播多种疾病的卫生害虫。捕蟑盒作为安全、环保的蟑害控制和蟑密度监测工具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因现有传统捕蟑盒门的大小都是相同的,都是根据美洲大蠊、东方飞蠊等大体形虫种的成虫大小量身设计的,没能兼顾到德国小蠊等小体形种群和大体形种群中若虫阶段的小个体蟑螂。而且其门都是着实搁置在入口通道上的,门的阻力很大,造成蟑螂尤其是小个体蟑螂很难撼动笨重的大门,难以进入到捕蟑盒中,从而严重影响其捕蟑效果,因此捕蟑盒至今都难以普及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传统捕蟑盒所存在的蟑螂不易通过阻力较大的门进入到捕蟑盒中,捕蟑效果差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让蟑螂轻易进入到捕蟑容器中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一种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包括底座、活动门、门轴及上盖,所述底座上设有通道,通道包括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所述活动门通过所述门轴悬挂于所述底座的通道处,所述上盖设在所述底座上。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所述底座由底板和墙组成,在所述底座上设有入口通道、诱饵槽、出口通道和关蟑室,入口通道与出口通道分别设在诱饵槽上,诱饵槽通过入口通道与外界相贯通,诱饵槽通过出口通道与关蟑室相贯通,在所述通道的墙上设有安装所述门轴的门轴卡槽。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位于活动门下方的底板上设有台阶,所述台阶呈三角形状,台阶的顶面为与活动门下端部运动轨迹相配合的凹弧面,活动门的下端与台阶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小于2mm。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在通道的两侧壁面上设有防止活动门反转的挡柱或类似结构。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在活动门的门身上部设有折边,门身与折边之间的夹角小于175°,门身的力矩大于折边的力矩。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在所述活动门上设若干个直径小于3毫米的小孔和若干个间隙小于3毫米的条形孔。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在所述上盖上设若干个直径小于3毫米的小孔。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所述上盖采用透明材质制成。
在所述的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中,所述活动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悬挂式活动门的推动阻力非常小,蟑螂很容易被诱饵吸引推开活动门进入到诱饵槽取食。又由于设有防止活动门反转的结构,活动门不能反推转动,蟑螂无法退出,只好通过与入口通道基本结构相同的出口通道进入关蟑室中,当蟑螂进入关蟑室后,蟑螂无法退出关蟑室。
本发明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与现有捕蟑盒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捕蟑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悬挂式活动门捕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右视图。
在附图1至附图4中,1表示底座;1a表示底板;1b表示墙;1c表示通道;1c1表示入口通道;1c2表示出口通道;1d表示诱饵槽;1e表示关蟑室;1f表示台阶;1g表示门轴卡槽;1h表示挡柱;2表示活动门;2a表示门身;2b表示折边;3表示门轴;4表示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好齐,未经王好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87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发光装置
- 下一篇:遥控智能电视卸载应用程序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