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60724.4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7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董登科;臧伟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 | 分类号: | G01N3/00;G01N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身 壁板 静力 疲劳 损伤 容限 试验 加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强度试验技术,涉及一种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
背景技术
机身壁板试验加载系统是机身壁板试验的基础,壁板试验加载系统一般由加载龙门架、加载连接件、加载作动筒、机身壁板试验件等组成,如图1为机身壁板拉伸载荷试验加载系统,该加载系统可完成机身壁板拉伸载荷试验。现有的加载系统仅能完成机身壁板部分载荷工况试验,本发明的加载系统能完成机身壁板全部载荷工况试验。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了一种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能有效施加机身壁板的复合载荷,又避免了复合载荷的相互干涉。
技术方案:一种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框架、随动框架、加载装置、扣重装置和支持装置五部分;
固定框架放置在地面上;随动框架通过剪切随动轴[22]和拉伸随动轴[17]安装在固定框架内部;加载装置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框架和随动框架上;机身壁板和“D”型盒夹具[1]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框架的后承力框架[3]上,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随动框架的剪切随动框架[24]上;扣重装置安装在固定框架之上;支持装置放置在机身壁板和“D”型盒夹具[1]的下面。
有益效果:
1)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首次有效的施加了机身壁板的内压、拉伸(或压缩)、剪切载荷;能进行机身壁板复合载荷作用下所有工况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
2)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首次实现了机身壁板大吨位载荷施加,可以施加内压载荷0.15MPa,拉伸载荷4000kN,压缩载荷4000kN,扭矩载荷3750kN·m。
3)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首次实现了大尺寸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机身壁板长度达4000mm、弦长达3100mm、弦高达890mm、半径达3350mm。
4)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首次采用压心随动加载技术。实现了在剪切载荷的作用下,拉伸载荷和压缩载荷始终施加在机身壁板曲边的形心上。
5)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首次采用拉伸/压缩平动加载技术。实现了在拉伸载荷和压缩载荷的作用下,剪切随动框架可以沿剪切随动轴前后平动。
6)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首次采用加载框架自平衡技术。试验加载系统无需借助承力墙和承力地面来承受或传递载荷。
7)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采用自平衡的固定框架。在给机身壁板施加拉伸或压缩载荷时,固定框架始终承受压缩载荷。
8)试验证明该试验加载系统科学可行、满足工程试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机身壁板拉伸载荷试验加载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组成图一。
图3为本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组成图二。
图4为本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组成图三。
图5为本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组成图四。
图6为本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组成图五。
图7为本专利机身壁板静力/疲劳/损伤容限试验加载系统组成图六。
图8为本专利固定框架结构图。
图9为本专利随动框架结构图。
图10为本专利加载装置结构图。
图11为本专利拉伸随动框架重量扣除结构图。
图12为本专利滑轮组导向扣重原理。
图13为本专利机身壁板和“D”型盒夹具结构图。
图14为本专利载荷2000kN行程300毫米作动筒结构图。
图15为本专利后承力框架结构图。
图16为本专利后底座结构图。
图17为本专利支持小凳结构图。
图18为本专利小配重组结构图。
图19为本专利过渡段结构图。
图20为本专利剪切框架结构图。
图21为本专利拉板结构图。
图22为本专利40型杠杆结构图。
图23为本专利拉伸随动框架结构图。
图24为本专利前底座结构图。
图25为本专利前承力框架结构图。
图26为本专利伸缩随动轴套结构图。
图27为本专利剪切随动框架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未经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07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材料试验机
- 下一篇:一种拉压弯复合载荷模式下的油管在线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