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用户设备的缓存状态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64193.6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2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毛威;张亮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确定 用户 设备 缓存 状态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UE的缓存状态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向UE发送的每个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接收该UE发送的确认报文;根据该确认报文以及该每个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确定该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确定UE的缓存状态的方法及装置,通过确定向UE发送的每个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并且根据UE发送的确认报文确定UE接收到的TCP数据包,能够确定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并进一步确定该UE的缓存状态,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提升系统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确定用户设备的缓存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平滑网络传输带来的影响以及同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播放,当前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网络中的音视频应用都会在接收端使用缓存,用以平滑网络抖动对应用的影响。具体地,接收端需要把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并且按照解码的需要为用户提供音视频数据。这样的缓存被称为抖动缓存(de-jitter buffer),以保证音视频在通过网络传输后仍能够连续播放。抖动缓存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缓存带来的延迟和丢包,缓存过小可能引起过多的丢包,而太大又有可能造成播放延迟过大。
IP语音(Voice over IP,VoIP)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基于IP网络的实时语音通信系统,具有通话成本低廉、占用带宽小、能提供各种多媒体服务等优点,是当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影响VoIP的语音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延时、分组丢失和抖动,其中抖动主要采用接收端的抖动缓冲进行处理。抖动缓冲能够有效吸收网络抖动,降低丢包率,其性能直接VoIP语音质量。如果抖动缓冲区设置过大,语音延时会随之增加;抖动缓冲区设置过小,则无法吸收延时抖动,导致语音数据包丢失率上升。因此,抖动缓冲区的设置必须在延时和丢包率之间取得平衡。
现有的抖动缓存建模算法是针对实时传输协议(Real Time Protocol,RT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场景下,通过RTP的到达时间、时间戳和序列号来计算每个接收到的RTP数据包的延迟,并且进一步判断数据包属于网络丢包、主动丢包还是正常的数据包。然而,该抖动缓存建模算法并没有考虑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TCP)场景,例如,渐进式下载(Progressive Download,PD)或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上的动态自适应流媒体(Dynamic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DASH),等等。由于TCP场景下的数据传输与UDP场景下的数据传输的截然不同的特性,现有的针对UDP的抖动缓存建模算法并不能用于确定TCP场景下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缓存状态,因此,如何确定TCP场景下的UE的缓存状态,尤其是如何确定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UE的缓存状态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在TCP场景下确定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UE的缓存状态的方法,包括:获取向UE发送的每个传输控制协议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接收该UE发送的确认报文;根据该确认报文以及该每个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确定该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根据该确认报文以及该每个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确定该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包括:根据该确认报文,确定该UE接收到的TCP数据包的序号;根据该UE接收到的TCP数据包的序号以及该每个TCP数据包的媒体信息,确定该UE接收到的数据能够连续播放的媒体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4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