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64739.8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8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须贝将太;小岛和仁;大场安志;大村纮史;后藤卓哉;新村卓也;尾崎田;内藤洋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调节 室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特别是涉及壳体侧面侧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为了防止由出货时、运输时等产生的振动、冲击、载荷而带来的负荷传递到室内机,安装有由泡沫聚苯乙烯等构成的缓冲构件。并且,安装有该缓冲构件的室内机被瓦楞纸箱等捆包而出货(参照专利文件1和2)。
以下,基于图7~图15,说明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捆包状态。
图7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壳体的正面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壳体的背面立体图,图11是图9的壳体的D-D剖视图,图12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背面立体图,图13是图12的壳体的E-E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壳体的F部分详细图,图15是图13的壳体的G部分详细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两侧面安装有泡沫聚苯乙烯等缓冲构件4,在该状态下被收纳在瓦楞纸箱2内,在外侧用带3围起来而被捆包。并且,被捆包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通常呈多层被堆积起来地被保管在仓库等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3845号公报(例如参照[0002]段、图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50068号公报(例如参照[0002]段、图1)
在如专利文献1和2记载那样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中,在图9~图11所示那样的室内机1的壳体5的至少一侧面侧具有突起形状的外观侧面肋部5a的情况下,在捆包室内机1并呈多层堆积起来时,产生如以下那样的课题。
在堆积室内机1时,随着位于下方,室内机1向图13~图15的箭头标记指示的方向施加载荷。此时,在室内机1的一侧面侧,同缓冲构件4的与载荷方向相向的面接触的部位,仅是外观侧面肋5a。因此,载荷集中施加于该接触部位,在被堆积的数量增加而载荷增加时,外观侧面肋5a的顶端部有可能咬入缓冲构件4。其结果,开捆时难以将缓冲构件4从室内机1卸下,存在有损开捆作业性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以上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被捆包的状态下堆积,由于壳体的一部分不会咬入缓冲构件,所以也不会有损开捆作业性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在壳体的至少一侧面侧具有:外观侧面肋部,沿着上述壳体的短边方向突出地设置,顶端部从背面看呈线形状;以及外观侧面平面部,沿着上述壳体的短边方向突出地设置,顶端部从背面看呈大致长方形状,在将捆包用的缓冲构件安装到上述壳体的上述侧面时,上述外观侧面肋部的上述顶端部和上述外观侧面平面部的上述顶端部,均同上述缓冲构件的与上述外观侧面肋部的上述顶端部相向的内壁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即使在被捆包的状态下被堆积,由于壳体的一部分不咬入缓冲构件,所以不会有损开捆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壳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壳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壳体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壳体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5的壳体的C部分详细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壳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壳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11是图9的壳体的D-D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捆包状态整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壳体的E-E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壳体的F部分详细图。
图15是图13的壳体的G部分详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47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