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套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67085.4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1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石晓敬;李庆华;郭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06 | 分类号: | B22D11/06;B22D11/055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26623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套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套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非晶结晶器的铜套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图1为现有技术的铜套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非晶生产设备的生产过程中,现有的铜套是由空心实体的铜合金组成,并且在铜套的实体部分开若干个槽。铜套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水与铜套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冷却能力和冷却速度。然而,在生产过程中,铜套的使用是逐渐消耗的,铜套的使用厚度决定了铜套的寿命和成本。如果在铜套的厚度上开了槽,开槽的这部分厚度就不能继续使用;再者,在铜套上面开槽,需要与下面水路一一对应,由于开槽部分间距较小,安装难度很大,一旦装错,铜套就会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套制作方法,以解决铜套的使用寿命和安装难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套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加工制作外接部和开槽部,所述外接部的材质为铜合金,所述开槽部的材质为纯铜;将所述外接部的第一接触面和开槽部的第二接触面进行打磨,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粗糙度小于0.01;在所述外接部的第一接触面和开槽部的第二接触面上涂抹导热油;将所述外接部加热后过盈套设在所述开槽部外侧,从而形成铜套,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接触间隙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油。
进一步的,所述外接部的第一接触面和开槽部的第二接触面进行打磨具体为,利用纳米磨床修磨所述外接部的第一接触面和开槽部的第二接触面。
本发明增大了铜套的使用率、减小了制作成本,还减小了其安装难度,适用于大规模非晶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铜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铜套制作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铜套制作方法所示使用的外接部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铜套制作方法所示使用的开槽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铜套制作方法铜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铜套制作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加工制作外接部和开槽部;
参见图3A和图3B所示的本发明铜套的制作方法所示使用的外接部和开槽部的示意图,外接部1的材质为铜合金,开槽部2的材质为纯铜,并且开槽部2上具有槽体20。
步骤102,将外接部的第一接触面和开槽部的第二接触面进行打磨;
再如图3所示,外接部1的第一接触面11为内表面,开槽部2的第二接触面21为外表面。
具体的,可以利用纳米磨床修磨所述外接部的第一接触面11和开槽部的第二接触面21,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粗糙度小于0.01。
步骤103,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上涂抹导热油;涂抹所述导热油可以填充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接触间隙,同时,所述导热油还可以使所述外接部达到冷却的效果。
步骤104,将所述外接部加热后过盈套设在所述开槽部外侧,从而形成铜套,参见图4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铜套制作方法铜套的示意图,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接触间隙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油。
外接部因为材质的限制,因此不能大于最大温度,如果大于最大温度则可能导致形变或者不良,所以外接部和开槽部之间的过盈配合受到外接部材质的限制,具体过盈量的计算方法是:外接部的最大温度所产生的膨胀量就是外接部的最大过盈量,因此实际制造中,略小于最大过盈量就可以。
在使用时,铜套会产生磨损,当达到磨损极限后,可以利用上述方法更换一个外接部,从而重复利用开槽部,减少了外接部的磨损。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70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