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67635.2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0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罗显刚;陈红旗;黄露;王晓丽;崔艺;徐战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42214 | 代理人: | 刘荣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突发 地质灾害 应急 预案 数字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灾害预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元。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强度居高不下,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一些隐蔽性较强的地质灾害依然存在预报困难的问题,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2005年,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指定并发布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是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全过程管理的操作指南。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已基本建立,明晰了相应机构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建立起了应急预案的分级分类体系,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基本上覆盖了地质灾害所涉及关键环节,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都是以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存储,而且文件编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可操作性差,尤其给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查询和应急指挥及演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样急需实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数字化。
由于我国关于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应急管理应用系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尽管我国已将应急平台建设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但目前仍在大力推广建设中,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管理部门到各级生产企业均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业务管理系统。在这种形势下,由于缺少数字化预案建设所需的各种相关资源数据支撑,要建设数字化预案系统需要配套建设风险管理、事故模拟、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物资管理等业务功能的软硬件系统,从而导致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的附加成本大大增加,因此目前国内数字化预案技术的推广应用进展较为缓慢。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关于对数字化应急预案流程分析、建模等方面的文章非常少,这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应急预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数字化研究,还是一项空白。可以说,目前我国数字化应急预案研究尤其是突发地质灾害数字化应急预案,依旧处于一种原始的、启蒙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旨在解决目前绝大部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都是以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存储,而且文件编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可操作性差,尤其给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查询和应急指挥及演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以及我国数字化应急预案研究尤其是突发地质灾害数字化应急预案,处于一种落后、不完善状态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层、数据库管理层、数据驱动层和应用层;
数据采集传输层,位于数字化系统的最下方,用于对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传输;
数据库管理层,位于数字化系统的最下方,用于保存、处理系统中用到的各项数据信息;
数据驱动层,与数据管理层相连接,用于负责各类数据的管理支撑;
应用层,包括应急预案可视化子系统和预案动态推演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用于管理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
应急预案可视化子系统,位于应用层上,是基于GIS、FLASH等技术,针对应急预案库中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三位一体的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可视化表达,以基础地理信息地图、遥感影像为背景,应用图形标绘以及计算机动画模拟等多种方式展现应急预案中的各类基本要素;
预案动态推演子系统,位于应用层上,利用基于情景分析模型的滑坡灾害推演技术,应用图形标绘以及计算机动画等方式推演模拟不同情景中,随着时间的逐渐变化,在承灾体、蕴灾环境、致灾因子的共同干预下,预案的执行过程、实施效果、影响范围以及变化趋势。
进一步,数据采集传输层还包括:本地无线传感器、无线网络路由器、本地无线通信终端、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通信传输终端、数据通信接收模块;
本地无线传感器,用于采集地质灾害体的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地下应力实时测量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76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天窗挡风网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飞机荷载铝合金地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