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门内板拆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72344.2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5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孙超;孙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E06B3/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284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拆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车门结构,具体来说,是一种关于车门内板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各大厂家都在研发设计新型的汽车以适应顾客多元化的需求。因而,汽车门板的外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汽车行业中,乘用车车门一般采用整块钣金作为内板或两块强度不同的钣金进行激光拼焊,与门外板包边时通过内板包边,但是当车辆研发中外型发生变化造成车门外板形状变化时,需要制造出新的内板形状以适应外板,从而导致需要重新制作新的车门内板模具,由于车门内板较大,开模时间也会比较长,增加研发成本和时间,引起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减少开模时间和成本的车门内板拆分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门内板拆分结构,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内板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该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分别与车门外板两侧进行包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车门内板拆分结构,当车门外板形状主要在两侧发生变化时,不需要重新针对车门内板的形状开模,而是仅仅对连接在车门内板两侧的前、后连接板进行开模,此前、后连接板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后刚好能与车门外板形状匹配。由于前、后连接板较小,相比于车门内板的重新开模,可以节约开模时间和模具成本。
进一步来说,所述车门外板后端内侧横向设有防撞横梁,所述车门内板前端内侧设有加强板。防撞横梁可以加强车门外板后端的强度,加强板可以加强车门内板前端的强度。
进一步来说,所述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分别与车门内板焊接搭接。焊接搭接的方式搭接容易,焊点小,焊接拉力值比较好。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通过增加前、后连接板,使得在车门外板改变形状不大的情况下不需要重新对车门内板开模,因此更改车门外板造型也不会影响到车门内板钣金结构,降低了开发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拆分结构组装好后的后视图;
图3为图2所示X-X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4b、4c和4d分别为图3中A、B、C和D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Y-Y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车门内板拆分结构,包括车门外板2和车门内板1,车门内板1左右两侧分别连接前连接板3和后连接板4。如图3所示,所述前连接板3和后连接板4分别与车门外板2两侧进行包边,具体两侧包边结构可以从图4a和图4 c中可以看出,如图4b,4d所示,前连接板3和后连接板4分别与车门内板2通过焊接搭接的方式连接。
图3中还示出了设置在车门外板2内侧的防撞横梁5,该防撞横梁5位于车门外板2后端,其作用在于提高车门外板2的强度,在车门内板1前端内侧也设置了加强板6,用于提高车门内板1前端的强度。由于防撞横梁5和加强板6只安装在了车门的薄弱位置,这样还减轻了车门整体重量。
本发明提供的的车门内板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当车门外板2形状发生变化时,不需要重新针对车门内板1的形状开模,而是仅仅针对连接在车门内板1两侧的前连接板3和后连接板4进行开模,这样制作的前、后连接板3、4与车门外板2形状匹配后,与车门外板2进行包边。由于前连接板3和后连接板4较小,相比于车门内板1的重新开模,不但不会影响到车门内板1钣金的结构,还节约开模时间和模具成本。
本发明只是针对车门内板两侧结构发生变化不能匹配车门外板进行的改进,主要应用与车门内板两侧外形发生变化,而其他部分变化不大的情况。如果车门内板上、下端也存在不能匹配车门外板的较大形状改变时,所有内部的电器通用件都需要重新布置和开发,因此这种情况不能采用与本申请所述拆分结构相同的方法。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门内板拆分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23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