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73789.2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8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继红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8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纹 可回收 复合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岩土锚固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程建设特别是地下空间开发的迅速发展,在基坑围护、边坡支护等工程建设中对锚杆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目前由于锚杆使用后往往在邻近区域遗留杆体造成邻近场地地下空间开发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锚杆的应用。为了实现锚杆体的回收,现有可回收的锚杆主要有各种通过机械螺纹连接的锚杆、U型可拆卸锚杆等施工工艺。可回收的锚杆最近的对比文献为中国专利01234117.7,该技术及其他的可回收锚杆技术均是采用类似螺纹的连接技术,通过杆体的机械运动使得使用后的锚杆可回收的受力体从不可回收体中脱出,从而达到回收杆体的目的,该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其一,现有技术通过机械连接方式将可回收体及不可回收体连接,制作工艺较复杂,造价高;其二,锚杆施工后,由于锚杆在钻孔施工、自重及受力过程中难以保持原有的直线状态,因而锚杆回收时的旋转等运动方式很难实现,工程经验证实,当锚杆较长时(如目前土钉墙基坑支护中的土钉),难以实现回收的目的,因此该类可回收的锚杆难以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广泛推广应用。第二类可回收锚杆是U形可拆卸锚杆,该技术是将高强钢绞线弯成U形,然后将U型钢绞线放置于锚杆钻孔内,使用完成后通过释放U形钢绞线的一端,并在另一端施加拉力,将钢绞线强行拉出回收。该技术的缺点是:第一,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钢绞线沿线方向所受的分布力小且不均匀,锚杆承载力低;第二,回收时拉力大,回收难度大;第三,该技术施工工艺复杂,造价高。由于以上缺陷,该技术虽已出现多年,但至今仍难以推广。本人此前提出了可回收的端承式锚杆技术、可回收的端承摩擦型锚杆等可回收的锚杆形式与施工方法,可回收的复合锚杆及其施工方法等,经过大量可回收锚杆的设计施工实践,本人设计了造价更低、回收更方便的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并提出了该种锚杆的施工方法。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该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能快速安装与回收,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施工方便,造价低。
该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包括外螺纹管、热熔性传力带两部分,其中的外螺纹管为通过热熔性传力带与岩土体或岩土体中的锚固体牢固连接传递锚杆抗拔承载力的结构,且外螺纹管是外表面为螺纹状的管状结构,热熔性传力带为在锚固段包裹在外螺纹管外围的且连接强度可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的结构。
在上述的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中,上述的外螺纹管可由多节组成,并在接头处设置管状内接头。
在上述的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中,上述的热熔性传力带的外表面可以制作凸凹不平的构造。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螺纹可回收复合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确定锚杆位置;
b)用热熔性传力带将外螺纹管的锚固段部分包裹,制造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
c)将上述步骤b)中制造的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置入岩土体或岩土体中的锚固体;
d)锁定外螺纹可回收锚杆,进入锚杆使用期;
e)待锚杆使用结束后,解除上述步骤d)中对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的锁定;
f)通过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的中空位置对外螺纹管加热,使热熔性传力带与外螺纹管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
g)在外螺纹管的外侧安装螺帽临时固定外螺纹管的外露段,逐段拔出外螺纹管,完成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的安装与回收施工。
本发明的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及其施工方法在提高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同时,实现了锚杆构件的方便回收与锚固,大幅度提高了锚杆的回收率,运输、安装及回收施工快速便捷,造价低,回收完成后残留物强度低,环保效益突出,成功解决了城市中施工锚杆地下超越用地红线问题,可广范应用于基坑围护等工程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用的一种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纵剖面结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用的一种外螺纹可回收复合锚杆横截面结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继红,未经张继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37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表面纳米技术局部处理的薄壁吸能管
- 下一篇:混合串行和并行流信道绑定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