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0825.8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2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游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游硕 |
主分类号: | A61B17/66 | 分类号: | A61B17/66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06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四肢 长干骨 骨折 复位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
背景技术
四肢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大概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手术治疗法:认为解剖结构的重建是日后功能恢复的基础,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达到骨断端的良好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保守治疗不可能达到很好的复位,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功能恢复。另一种是保守治疗法:认为四肢骨折通过手法、牵引等保守疗法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功能复位,不需要接受手术过程中组织再损伤及内固定取出二次手术。
发明人在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的实践中,对四肢骨折的固定,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采用过。但在治疗过程中,骨折保守治疗主要靠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虽然损伤小但存在复位难、固定不牢固的缺点,骨折固定过程若外固定太紧则影响患肢血液循环,若太松则因局部肌肉收缩引起骨折再移位;而为了防止骨折端移位,要固定骨断端上下关节,使骨断端关节无法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后期易引起关节僵硬,肌肉痿缩。而手术切开内固定,虽然固定牢固,解剖对位,但手术过程需要做广泛的软组织剥离,软组织铰链的破坏会对骨折端的血运产生影响,影响骨痂生长,延长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还需行内固定取出术,增加患者的痛苦,且手术疤痕会影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结合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者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根第一金属棒、两根第二金属棒、至少四块连接环、两根克氏针、至少四根特制克氏针以及对应特制克氏针设置的加压螺钉;所述第一金属棒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部,所述通孔部通过螺纹与第一金属棒的主体连接,并可沿轴向移动;所述特制克氏针的针尖呈钝头状;所述加压螺钉为空心螺钉;第一金属棒和第二金属棒相邻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环连接构成立方体框架,两根克氏针的两端设于相对设置的两根第一金属棒的通孔部内,两根克氏针分别穿过骨折远近端内外侧骨皮质起骨牵引作用,特制克氏针设于加压螺钉的空心部内,加压螺钉安装于第一金属棒和第二金属棒上的螺孔内,通过加压螺钉锁紧在金属棒上,特制克氏针的针尖压紧在骨折线上缘或下缘的骨膜上对骨折处四周起加压作用。
其中,安装于相邻的两根金属棒上的所述加压螺钉之间相互垂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切开患者的皮肤及软组织的条件下,通过设于体外的固定器和与断骨接触的克氏针达到了对断骨进行矫正和固定的目的,可以充分发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者的长处,摈弃两者的缺陷,使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观点得到统一;采用本装置进行的微创手术,仅需局部麻醉,操作简单,方便在基层医院操作,且手术损伤小,不破坏骨折处周围软组织,断骨矫正完成后不易再移位,患者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第一金属棒及其通孔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第一金属棒;11、通孔部;111、通孔;112、旋转把手;113、外螺纹;12、内螺纹孔;2、第二金属棒;3、连接环;4、克氏针;5、特制克氏针;6、加压螺钉;10、断骨;101、断骨断裂面;102、骨折端;20、皮肤。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为一种用于四肢长干骨的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根第一金属棒1、两根第二金属棒2、四块连接环3、两根克氏针4、四根特制克氏针5以及对应特制克氏针5设置的加压螺钉6。第一金属棒1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部11,通孔部11通过螺纹与第一金属棒1的主体连接,并可沿轴向移动;特制克氏针5的针尖呈钝头状;加压螺钉6为空心螺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游硕,未经游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08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家庭中的人机交互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搓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