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拉力条件下的周期轮浸腐蚀试验方法及其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8282.4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4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灵;李立军;刘建容;黄先球;石争鸣;程鹏;郎丰军;马颖;何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李满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力 条件下 周期 腐蚀 试验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恒拉力条件下的周期轮浸腐蚀试验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周期轮浸腐蚀试验是试验室常用的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可在试验室内对钢材进行快速的耐蚀性评定,是新钢种研制过程中试制钢筛选的常用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腐蚀环境模拟性能,所以深受钢材用户和研发人员的欢迎。但传统的周期轮浸腐蚀试验中,其被测试样是处于非受力状态,这与试验材料的实际服役状态相差甚远,不能准确的评价被测材料的耐周期轮浸腐蚀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恒拉力条件下的周期轮浸腐蚀试验方法及其设备,该方法和设备使被测试样在周期轮浸腐蚀试验时更接近于材料实际服役的状态,从而使被测材料的周期轮浸腐蚀试验结果更加准确。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恒拉力条件下的周期轮浸腐蚀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待测金属板进行取样从而得到试样,该试样片数≥四片,将其中的一片试样作为空白样,将其余试样作为腐蚀试验的平行样,取样过程中对于板厚小于4mm的金属板,取全厚度试样;对于板厚大于4mm的钢板,取样厚度为4mm;
步骤2:首先用清洗剂或脱脂剂对所有试样进行清洗,接着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去离子水漂洗,然后置于无水酒精中,取出后进行干燥处理,并放置到室温再对各个试样分别进行称重,同时测量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腐蚀曝露部分的面积;
步骤3:在试验容器的下方设置试验平台,在试验平台上固定多个第一试样夹头,将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试样夹头上,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的另一端穿过试验容器对应的底部通孔和容器顶部开口后与相应的第二试样夹头固定连接,第二试样夹头与拉力系统的拉杆固定连接,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与对应的底部通孔之间通过耐蚀绝缘材料进行密封;
步骤4:拉力系统对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分别施加相同的恒定拉力,开启泵,将试验溶液从恒温槽中抽起,并通过溶液入口将试验溶液输入到试验容器内,当试验容器内的试验溶液的液面达到溶液出口时,试验溶液从溶液出口流回到恒温槽中,在泵的作用下试验溶液在恒温槽与试验容器之间循环流动11~13分钟,然后,关闭泵,试验容器内的试验溶液由溶液入口经泵退回到恒温槽内;然后,开启设置在试验容器外的红外灯,红外灯透过试验容器对所有作为平行样的试样烘烤47~49分钟,使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的表面温度达到70℃,烘烤时间结束后,关闭红外灯,将试验容器内的所有作为平行样的试样取出;
步骤5:在步骤4进行的同时,将作为空白样的试样放置在试验容器外,所述作为空白样的试样放置在试验容器外的时间与步骤4中开启泵至从试验容器内取出所有作为平行样的试样的时间相等;
步骤6:对从试验容器内取出的所有作为平行样的试样进行除锈处理,并对除锈后的作为平行样的各个试样进行称重,同时将放置在试验容器外的作为空白样的试样进行除锈处理,并对除锈处理后的作为空白样的试样进行称重;
步骤7: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作为平行样的每个试样的腐蚀速率R,
其中,M为步骤2中称重得到的作为平行样的对应试样的重量,M1为步骤6中称重得到的作为平行样的对应试样的重量,Mk为作为空白样的试样的失重即步骤2中称重得到的作为空白样的试样的重量减去步骤6中称重得到的作为空白样的试样的重量,S为步骤2中测量的作为平行样的对应试样的腐蚀曝露部分的面积,T为步骤4中开启泵后试验溶液开始浸泡作为平行样的对应试样至从试验容器内取出作为平行样的对应试样的时间,D为待测金属板的密度;
将所有作为平行样的试样的腐蚀速率R相加再除以作为平行样的试样的个数,求得作为平行样的试样的平均腐蚀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82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