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光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0391.X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8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杰;邱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9/06 | 分类号: | G03B9/06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钟作亮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光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可变光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光学变焦监控安防类镜头,为了获取更好的图面画像,通常使用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在镜头不同倍率下,控制镜头通光孔的大小,从而控制镜头的通光量大小,使镜头的成像既能获得足够的光强,又能避免多余的光线进入,从而防止画面炫光的产生。
目前使用的可变光圈装置,都是通过电子信号自动控制的。使用前,必须先把控制程序编译好,而且程序的编译,必须考虑周边环境、镜头参数、芯片参数等诸多条件。只有对摄像机行业非常有经验的程序工程师,才能完成此项工作。所以配备自动控制可变光圈装置的镜头,有实力的监控行业公司才能使用,对于中小型监控行业公司,使用起来就非常麻烦,甚至程序编译错误,对画面起到反效果。所以对于中小型监控行业公司,有另外一种做法,就是使用合适孔径的固定光圈装置,满足一些主要倍率的画面效果,但是无法包括所有的倍率。而且自动控制可变光圈装置,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电子控制元件,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本发明是针对此种情况下作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满足同样性能的基础上,提供使用方便,提高变焦监控安防镜头的使用价值的可变光圈装置。
针对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1和与本体11连接固定的外壳14,在本体11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35及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相应套设在导向轴35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11上设有转动孔25,在转动孔25中设有转动杆12,在转动杆12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所述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相应插入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12上还设有驱动柱21,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21转动的顶杆9。
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转动杆12上套设有用于复位的弹簧13。
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杆9上设有曲线导轨41,所述驱动柱21紧靠在曲线导轨41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15上设有下半圆孔,第二叶片16上设有上半圆孔,下半圆孔和上半圆孔共同形成光圈通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本发明实现不通过电子控制的方法,只依靠镜头内部的机械运动,使可变光圈装置的孔径大小,满足镜头相应倍率的要求。
其完全依靠镜头内部的机械运动控制可变光圈的孔径大小,不需要使用此镜头的客户,另外编译程序去控制可变光圈装置,节省了产品导入的时间及节省了成本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3是驱动柱与曲线导轨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安装有本发明的镜头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包括本体11和与本体11连接固定的外壳14。在本体11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35及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相应套设在导向轴35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11上设有转动孔25,在转动孔25中设有转动杆12,转动杆12在转动孔25中转动。在转动杆12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所述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相应插入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12上还设有驱动柱21,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21转动的顶杆9。
此外,在镜头上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品包括有前固定筒1,后固定筒2,中间框3,可变光圈驱动框4,马达5,导轴A6,导轴B7。
使用时,前固定筒1、后固定筒2和中间框3共同组成光学变焦监控镜头的前、中、后部分。机械式可变光圈装置固定在中间框3上面。分别有导轴A6和导轴B7固定在前固定筒1和后固定筒2上面,可变光圈驱动框4在导轴A6和导轴B7上滑动。马达5为可变光圈驱动框4提供向前或向后的驱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03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