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空气电池用双催化层空气阴极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1209.2 | 申请日: | 2013-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6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孙公权;齐鹭汀;王素力;王二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空气 电池 催化 阴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空气电池用空气阴极,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镁、铝、锌等金属空气电池用空气阴极;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空气阴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空气电池是一种绿色环保化学电源。空气电极中气、固、液三相界面是电化学反应的场所。在一定的放电制度下,空气电极中三相界面不稳定,易从催化层向扩散层方向推移,三相界面面积逐渐减少,造成电解液渗漏,进而影响其放电性能和稳定性。专利CN102738472A提出了一种稳定型空气电极,包括防水层,气体扩散层,催化层,集流体,催化层能有效防止电解液渗漏,提高三相界面的稳定性。但将铜网直接置于两层催化层之间,集流体较易受到腐蚀使电极剥离,进而影响空气电极的使用寿命。
为提高三相界面稳定性,以及解决集流体腐蚀造成电极剥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空气电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来实现:
一种金属空气电池用双催化层空气阴极,包括依次层叠压合的疏水透气层、集流层、第一催化层和第二催化层;
所述第一催化层中疏水剂的含量大于第二催化层中疏水剂的含量。
所述集流层为表面涂覆有催化剂膏体的导电集流体。
所述催化剂膏体包括氧还原电催化剂、疏水剂、碳材料。
所述导电集流体为拉伸金属网、冲孔金属网、泡沫金属网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和第二催化层均包括碳材料、氧还原电催化剂和疏水剂;所述第一催化层中疏水剂的含量为35%-70%,所述第二催化层中疏水剂的含量为20-60%。
所述疏水剂为聚四氟乙烯、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过氟烷基化物、聚乙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氧还原电催化剂为担载或非担载型银锰催化剂、银催化剂、锰催化剂、钴催化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或为尖晶石、钙钛矿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碳材料为乙炔黑、BP2000、AB碳粉、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空气电极由疏水透气层、集流层、第一催化层和第二催化层经辊压或油压热处理制备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金属空气电池用双催化层空气阴极,每层催化层中疏水剂含量不同,使催化层形成的孔隙结构不同,有利于维持三相界面的稳定性;集流体位于催化层和疏水透气层之间有利于电极的集流;采用经过疏水化处理的集流体,不影响电子电导,具有一定的抗腐蚀作用,同时可加强疏水透气层和催化层的结合作用,有效防止疏水透气层和催化层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所述金属空气电池的恒流放电曲线;
图2为实施例2中所述金属空气电池的恒流放电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空气阴极包括疏水透气层、集流层、第一催化层和第二催化层;第一催化层中疏水剂PTFE的含量为50%,第二催化层中疏水剂PTFE的含量为37.5%。
集流层为表面涂覆有催化剂膏体的拉伸镍网,催化剂膏体的组成及含量:碳载银锰催化剂的质量含量10%,疏水剂PTFE的质量含量为20%,碳材料为BP2000。
疏水透气层由乙炔黑和PTFE组成,PTFE含量为70%;
第一催化层为:氧还原电催化剂为碳载银锰催化剂,载量为2.6mg/cm2;
第二催化层为:氧还原电催化剂为碳载银锰催化剂,载量为1.9mg/cm2。
锌阳极为由锌粉压制而成;厚度0.5cm;
上述空气电池组装成锌/空气电池进行测试,其中电极面积为380cm2;测试条件为:室温,50mA/cm2恒电流测试;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电池放电性能稳定,可长时间放电。
实施例2:
空气阴极包括疏水透气层、集流层、第一催化层和第二催化层;第一催化层中疏水剂PTFE的含量为37.5%,第二催化层中疏水剂PTFE的含量为20%。
集流层为表面涂覆有催化剂膏体的拉伸镍网,催化剂膏体的组成及含量:碳载银锰催化剂的含量10%,疏水剂PTFE的含量为20%,碳材料为BP2000。
疏水透气层由乙炔黑和PTFE组成,PTFE含量为70%;
第一催化层为:氧还原电催化剂为碳载银锰催化剂,载量为2.8mg/cm2;
第二催化层为:氧还原电催化剂为碳载银锰催化剂,载量为2.5mg/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12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