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体甘薯隔株循环采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3763.4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3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程瑞锋;杨其长;刘喜明;李琨;方慧;张义;仝宇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D91/02 | 分类号: | A01D9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体 甘薯 循环 采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栽培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体甘薯隔株循环采收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又名红薯、地瓜、红苕等,属多年生蔓生草本,红薯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红薯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是一种药食兼用的保健食品,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薯更加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但目前甘薯生产还维持在一年一茬的原始状态,不仅种植周期长,种植周期中很长时间都是从种薯长成植株的时间,只有后期部分时间是甘薯膨大的时间,而且采收时许多没有长成的小薯块都不具有商品性,白白浪费。这种生产模式中,甘薯多年生的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严重限制了甘薯产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甘薯生产方式存在的弊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体甘薯隔株循环采收方法,该方法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可实现了对甘薯的连续多年循环采收。
一种连体甘薯隔株循环采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成行种植甘薯种苗;
2)株高200mm时打顶,以促进侧枝生长;
3)侧枝长度达300mm时,以相邻植株的侧枝相互靠接;
4)整枝时去除靠接点下端侧枝,在靠接点上端保留营养枝并对其进行吊蔓;
5)甘薯膨大至有可上市的大薯块后,隔株采收大薯块留下小薯块,未采收的小薯块继续培养;
6)待步骤5被采收植株缓苗后,再采收相邻植株的大薯块留下小薯块,未采收的小薯块继续培养;
7)循环重复步骤5-6。
其中,步骤1-7可在露地或大拱棚、温室等设施里进行,优选在设施里进行,更优选在温室内进行。
其中,所述甘薯优选为短蔓、分枝多的甘薯品种,例如岩薯5号、豫薯10号、翼薯6-8等。
其中,步骤1所述种植甘薯种苗,为育苗后定植甘薯种苗至基质槽内。
其中,所述育苗为每平方米均匀摆放种薯薯块16-18kg,覆细沙1.5-2cm后覆地膜,苗期38天。
其中,所述基质槽宽600mm、高300mm、长5000-8000mm。
其中,所述基质槽,每槽种植2行甘薯。
其中,种植甘薯所用栽培基质可为任何适于甘薯生长的栽培基质,优选为蛭石、草炭、珍珠岩体积比为3:2:1的栽培基质。
其中,种植甘薯所用栽培基质的水气比为1:(2-4)。
其中,步骤2所述打顶后,每株留4-6条侧枝,去除其余枝条。
其中,步骤3所述以相邻植株的侧枝相互靠接,为相邻植株多点靠接,即为每株植株以2-3条侧枝与一侧相邻植株的侧枝靠接,以另2-3条侧枝与另一侧相邻植株的侧枝靠接,相互靠接的系列植株连成一体。
其中,步骤5所述隔株采收大薯块,为采收时扒开基质采收大薯块留下小薯块,之后再重新覆盖好基质。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连体甘薯隔株循环采收方法在甘薯生产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连体甘薯隔株循环采收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有效利用了甘薯多年生的特性,通过靠接的方式将多株甘薯连接成一个整体,采收时隔株采收的过程中,植株不枯萎,小薯块可继续生长直到下轮采收,达到多年循环采收的效果。
(2)本发明的方法,除第一次采收前,后期连续多年都不用经历从种薯长出成株的生长阶段,每次采收后,只要被采收的植株缓苗,就可采收相邻植株的大薯块,大大缩短了甘薯生产的周期。
(3)本发明的方法,除第一次采收前,后期连续多年都不用经历从种薯长出成株的生长阶段,减少了植株建成需要的养分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养分的利用效率并缩短了生产周期,且所有小薯块都能长成大薯块,大大减少由于小薯块不能商品化造成的浪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本发明的方法生产甘薯
1)成行种植甘薯
2011年3月,在北京的温室内定植甘薯。所用甘薯品种为豫薯10号,种薯自河南市购,栽培面积33平方米。
育苗:2月10号,选早熟、短蔓、分枝多的品种豫薯10号做种薯,薯块均匀摆放每0.3平方米用种薯5.5kg,覆细沙1.5cm,然后覆盖地膜,苗床温度前期控制在30-35℃、后期控制在25-30℃,保持苗床湿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37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垢的太阳能热水器水箱
- 下一篇:销轴切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