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陆两栖车辆综合推进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97870.4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8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彭裕平;周跃良;王新郧;张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B60L11/18;B63H1/14;B63H2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2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陆 两栖 车辆 综合 推进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陆两栖车辆推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辆综合推进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陆两栖车辆驱动中,一般在陆上机械驱动装置的基础上,并联一套水上机械推进装置,并通过二个离合装置的结合与分离,实现陆上驱动系统及水上推进装置与车辆动力装置的结合与分离,使在陆上或水上行驶中,仅有一套驱动装置工作。
对于多轴驱动的水陆两栖轮式车辆,如采用上述驱动系统,陆上行驶机械驱动系统自身就很复杂,包含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分动器、桥间分动装置、轮间分动装置等,在此基础上,再并联一套水上驱动装置,不仅驱动系统结构复杂,布置难度大,系统结构重量大,而且造成以下问题:无论发动机前置还是后置,发动机、变速器等位置必须安装在各桥主减速器之上,导致车辆重心位置高,容易造成重心比浮心位置差距大,降低水上行驶稳定性;发动机、变速箱前置或后置,会导致空载、满载状态质心位置分布不理想,如前置布置时易使空载质心位置位于浮心以前,出现入水及水上航行时出现埋首现象,而后置时,容易出现翘首现象,导致稳定性下降;不仅传动系统完全占用了车架下部空间空间,而且发动机变速箱等还占用了部分车架上部空间,车辆有效空间减少;需要增加两套离合控制装置,水陆行驶状态转换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化水陆两栖车辆推进系统结构,提升水上行驶稳定性的推进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辆综合推进系统,包括:轮毂电机、轮毂电机控制器、主螺旋桨电机、主螺旋桨电机控制器、辅助螺旋桨电机、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储能蓄电池,电池管理系统以及车辆控制器;所述车辆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轮毂电机控制器、所述主螺旋桨电机控制器、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以及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通信相连,控制推进系统运转;所述轮毂电机置于车轮内,驱动车轮运转;所述轮毂电机依次通过所述轮毂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储能蓄电池相连,获取驱动电力;所述主螺旋桨电机依次通过所述主螺旋桨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储能蓄电池相连,获取驱动电力;所述辅助螺旋桨电机依次通过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储能蓄电池相连,获取驱动电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发电机以及发电机控制器;所述发电机依次通过所述发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与所述储能蓄电池相连,向所述储能蓄电池充电;所述发电机与两栖车辆的发动机相连,实现所述发电机的驱动运转。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螺旋桨电机以及所述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均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主螺旋桨电机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通过电源总线分别向轮毂电机控制器、主螺旋桨电机控制器、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控制器通过控制总线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轮毂电机控制器、所述主螺旋桨电机控制器以及所述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相连,实现集中控制通信。
一种水陆两栖车,采用上述水陆两栖车辆综合推进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车辆综合推进系统采用电驱动的水上推进结构的驱动方式以及电驱动的陆地驱动方式,通过车辆控制器切换操作,形成独立控制的双驱动混合推进结构,精简了机械结构配置,使得推进结构大大简化,优化了车辆结构布置,提升了水上行驶的稳定性;同时采用轮毂电机的电驱动陆地推进结构,可优化了陆地行驶时的能源消耗;同时通过发电机将车辆制动时的动能部分转化为电能储存,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从整体上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车辆综合推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车轮,2-轮毂电机,3-发电机控制器,4-轮毂电机控制器,5-主螺旋桨电机,6-主螺旋桨电机控制器,7-辅助螺旋桨电机,8-辅助螺旋桨电机控制器,9-储能蓄电池,10-电池管理系统,11-发电机,12-发动机,13-主螺旋桨,14-辅助螺旋桨,15-控制总线,16-电源总线,17-车辆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未经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7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扩充卷取机能力和消除卷材头部印痕的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门展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