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人工饲料培育黑斑原鮡鱼苗和鱼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9056.6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1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谢从新;覃剑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人工 饲料 培育 黑斑 鱼苗 鱼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人工饲料培育黑斑原鮡鱼苗和鱼种的方法,属于鱼类鱼苗和鱼种培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鱼苗和鱼种培育是鱼类人工繁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多数鱼类可以通过在自然水体捞取浮游生物或者是人工培育浮游生物作为鱼苗阶段的食物,少数鱼类鱼苗阶段使用天然饵料,鱼种阶段采用人工配合饲料的方法培育苗种。二种方法都存在以下缺点:1.饵料的质量和数量难以保证;2.天然饵料可能携带的敌害和病原生物容易引发鱼苗发病;此外,在高原地区,因为气候反复无常,水温终年偏低,日夜温差大等原因,水体中饵料生物极为贫乏,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不适宜人工培育大量饵料生物。
黑斑原鮡是一种生活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海拔2800~4200m)的鮡科鱼类,其摄食器官位于头部腹面,以允吸和括食方式摄取食物,鱼苗和鱼种阶段以周丛生物为食,并不适宜摄食生活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采用上述方法培育苗种均难以成功。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黑斑原鮡鱼苗和鱼种人工培育方法的的研究报道、专利或发明。
发明内容
在室内水泥池,利用清洁河流水源,人工控制微流水,饲喂人工配合饲料,将从受精卵孵出的鱼苗培育为全长3cm的鱼种。
一种适用于黑斑原鮡苗种的人工培育方法,其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和培育步骤如下:
(1)基础设施
培育池:培育池应建在室内。培育池为长方形水泥池,长3~4m,宽1.0~1.2m,高40~50cm,池底进水端较出水端高2~3cm。池角为弧形圆角,池壁和池底光滑。
庇护所:在水泥池纵轴和沿长壁架空摆放直径10cm左右的卵石作为鱼苗和鱼种的庇护所。
进排水设施:培育池池底较高的一端有进水管;池底较低的一端有可以调节水位的排水管,排水管出水口用密眼网布封口,避免鱼苗和鱼种逃逸。
(2)水源要求:
河流自然水源。水源在进入蓄水池前用筛绢过滤,清除水中的漂浮物。水源清洁,无有毒有害物质;透明度100cm以上,溶氧7mg/L以上。
(3)培育前的准备:
1)放养前7天,对培育池进行清理、冲洗、消毒。具体做法:将培育池清扫干净,用清洁水反复冲洗3~4次,
2)在水泥池纵轴和沿长壁架空摆放直径10cm左右,请洗干净了的卵石作为鱼苗和鱼种的庇护所。
3)灌水至30~40cm,加入食盐至培育池中水的盐度为5%,浸泡24小时后排干,再用清洁水冲洗2次,然后将水位控制在20cm,并保持微流水5~6天,即可放苗。
(4)苗种培育方法:
1)将2-3日龄的卵黄苗沿摆放的卵石均匀放入培育池,放养密度为2000~2500尾/m2。
2)黑斑原鮡鱼苗早期为自源性营养期,依靠自身卵黄提供营养。此阶段只需注意水质和水温变化,无需投喂饲料。
3)当卵黄还剩余1/5,少数鱼苗开始出现在卵石表明舔食行为时,表明鱼苗即将结束自源性营养,开始转向外源性营养,应及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次投喂饲料前,应将上次投喂剩余的残饵和鱼苗的粪便清除干净后再投喂。
4)整个培育期间要求保持水质清新,水温在12~14℃之间,不能超过15℃。
5)培育后期鱼种易得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采用20ppm的福尔马林液浸泡3~5min,可达到有效治疗效果。
采用本发明培育黑斑原鮡2~3日龄的鱼苗至3cm鱼种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现在将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示出了各种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且不应该解释为局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全的,并将本发明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室内水泥池,利用清洁河流水源,人工控制微流水,饲喂人工配合饲料,将从受精卵孵出的鱼苗培育为全长3cm的鱼种。
一种适用于黑斑原鮡苗种的人工培育方法,其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和培育步骤如下:
(1)基础设施
培育池:培育池应建在室内。培育池为长方形水泥池,长3~4m,宽1.0~1.2m,高40~50cm,池底进水端较出水端高2~3cm。池角为弧形圆角,池壁和池底光滑。
庇护所:在水泥池纵轴和沿长壁架空摆放直径10cm左右的卵石作为鱼苗和鱼种的庇护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90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