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农药残留量的柱前衍生-UPLC-ESI+-MS/MS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3805.8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01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孝权;吴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鲁兵 |
地址: | 6662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中草甘膦 草铵膦 农药 残留 衍生 uplc esi ms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检测领域,具体涉及茶叶(茶叶基质或类似茶叶基质)中草甘膦和草铵膦农药(除草剂)残留量的柱前衍生-UPLC-ESI+-MS/MS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草甘膦和草铵膦是两种广谱触杀性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及园艺的栽培中。因草甘膦、草铵膦除草剂使用量的日益增大和不合理,使其常被发现存在于环境水样、土壤及植物中,这样长期积累会引起环境污染,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GB2763-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发布实施,草甘膦、草铵膦被新增为茶叶农药残留的强检项目。
草甘膦和草铵膦结构类似,且均含有膦酸基、羟基、氨基,是极强的两性化合物,难挥发。目前,草甘膦和草铵膦的检测方法有①液相色谱法,②柱前衍生后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基于茶叶基质的复杂性,以上方法用于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农药(除草剂)残留量的测定存在以下缺陷:
①液相色谱法:草甘膦和草铵膦的分子结构中没有共轭双键,仅存在n-π共轭,紫外区基本无吸收,直接测定灵敏度差,不能满足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测试要求。在进行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农药(除草剂)残留提取后,提取液往往会引入茶多酚、咖啡碱、果胶、糖类等杂质,然而现有净化方式又很难将这些杂质完全去除,最终未除尽的杂质会对检测造成干扰,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②柱前衍生法:柱前衍生法的原理为:在一定条件下,将草甘膦、草铵膦目标物与衍生试剂反应,生成检测器能够探测、响应度高、灵敏度好的待测物质。采用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主要是因为草甘膦、草铵膦目标物通过柱前衍生后,生成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等的待测物,该检测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将草甘膦和草铵膦目标物转化为易气化物质的过程中,引入的试剂较多,操作过程相对繁琐,检测效率极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在离子源ESI方面,标准SN/T1923-2007(进出口食品中草甘膦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采用ESI源的正离子模式,而文献(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米中的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曹赵云、牟仁祥、陈铭学,色谱,2010年第28卷第8期,743-748)研究结果为负离子模式下峰型、响应重复性更好,因文献研究结果的不统一,给后续方法的摸索造成了 一定困扰;在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等提取与净化方面,现有资料需要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钾、盐酸等溶液进行pH的精密调节,操作过程十分复杂,且采用离子交换小柱净化分析得出的加标回收率低、不稳定(SN/T1923-2007进出口食品中草甘膦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此外,上述方法均只涉及单一农药残留物质的分析,至今还未出现能够同时检测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特别是草铵膦)含量的方法,相关机构或国家单位也未发布过检测标准,未检索到相关的研究文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农药(除草剂)残留量测定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并可同时测定茶叶(茶叶基质或类似茶叶基质)中草甘膦和草铵膦(除草剂)残留量的高效、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柱前衍生-UPLC-ESI+-MS/MS检测方法。
本发明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农药残留量的柱前衍生-UPLC-ESI+-MS/MS检测方法,茶叶按GB/T8303制得茶样包括以下步骤:
a)茶样用超纯水和二氯甲烷超声提取或回旋振荡,取上清液;
b)上清液经C18反相硅胶键合固相萃取柱(C18小柱)净化得到净化液;
c)用FMOC-Cl丙酮衍生液、硼酸钠缓冲盐溶液衍生净化液制得衍生样品(待测液);
d)将待测液进行UPLC-ESI+-MS/MS扫描,扫描结果用草甘膦、草铵膦各自标准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分别得出待测液中草甘膦、草铵膦残留量的质量体积浓度c(μg/mL);
e)用下述算式分别计算出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残留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38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