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04052.2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6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裘加林;陈建群;鲍方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银江智慧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黄夏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剩余时间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城市的医院系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医院的输液部通常都会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的输液位,特别是到了关键的季节和时间(例如春冬季流感爆发期),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值班的护士无法全面掌握所有病人的输液情况。
同时,输液时液体滴流速度较为缓慢,输液过程时间较长,一方面,病人在输液的过程中比较焦虑,不知道还需要输液多久;另一方面,护士由于不知道输液需要持续的确切时间,当医院人满为患时,往往会忘记给病人拔针管,容易引起混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能有效地提示医护人员输液的剩余时间,避免发生忘记给病人拔针管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包括:处理单元、重量检测单元、液滴计数单元、呈现单元;所述重量检测单元用于测量输液器和输液器内药液的重量;所述液滴计数单元对输液器中液滴进行计数;所述处理单元与重量检测单元、液滴计数单元相连接,利用重量检测单元、液滴计数单元获得的数据,计算出输液剩余时间,并将所述输液剩余时间发送到呈现单元,利用所述呈现单元将所述输液剩余时间进行呈现。
可选的,所述呈现单元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输液剩余时间。
可选的,所述呈现单元包括提醒单元,当所述输液剩余时间小于预设门限时间时,所述提醒单元发出提醒信号。
可选的,还包括:信息输入设备,所述信息输入设备与处理单元相连接,用于输入输液器、药液的相关信息。
可选的,还包括流速调控单元,所述流速调控单元与处理单元相连接,当所述流速调控单元测得输液器中药液的流速变化后,将相应的流速变化数据传送到处理单元。
可选的,当所述处理单元设定输液时间后,利用流速调控单元对输液器中药液的流速进行控制。
可选的,所述重量检测单元和液滴计数单元通过有线通讯或无线通讯将获得的数据传送到处理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输液剩余时间检测方法,包括:对输液器和输液器内药液的重量进行检测;对输液器中液滴进行计数;利用输液器的相关信息、测得的输液器和输液器内药液的重量、液滴的数量进行计算获得输液剩余时间。
可选的,所述输液剩余时间T=Qs/Vs,其中,输液器中剩余的药液的体积Qs=Qf-S*L-(Mf-Ms)/ρ,Qf为输液器中初始的药液体积,S为输液管的长度,L为输液管的截面积,Mf为输液器和输液器内药液的初始重量,Ms为当前输液器和输液器内药液的总重量,ρ为药液的密度,其中ρ=(Mf-M)/Qf,M为输液器本身的净重量;单位时间的药液体积流量Vs=Qd*n=n/Dc,Qd为单位时间内的滴柱流量,n为单位时间内测得的液滴数量,Dc为输液器的滴系数。
可选的,当流速调控单元获得药液流速的变化值或变化百分比后,相应调整后续的单位时间的药液体积流量,从而调整最终的输液剩余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所述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具有重量检测单元和液滴计数单元,利用重量检测单元和液滴计数单元能对剩余的药液质量和液滴的数量进行实时的检测,能方便有效地提示医护人员输液的剩余时间,可以避免发生忘记给病人拔针管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输液剩余时间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现有医院没有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用于监控输液的剩余时间,可能会产生忘记给病人拔针管的情况,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利用重量检测单元和液滴计数单元对输液时间进行检测,能方便有效地提示医护人员输液的剩余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银江智慧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银江智慧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40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