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力式电磁机械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6470.5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1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竹林;戴汝泉;衣丰艳;郭荣春;杨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D55/226 | 分类号: | F16D55/226;F16D65/14;F16D121/02;F16D12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357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力式 电磁 机械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动器,尤其涉及一种增力式电磁机械制动器。
背景技术
制动器是汽车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至关重要的安全装置,其质量和性能的好坏影响到行车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车辆社会保有量的增加,车辆优良的制动性能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行车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车辆制动器主要是采用传统液压制动方式,制动管路长、阀类元件多,往往导致液压传递迟滞时间太长,再加上机械制动结构的迟滞特性,极易产生制动滞后,这无疑会使制动距离增加,安全性降低;目前制动系统加上ABS、EBD等功能造成整体成本更高。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采用电子元件取代部分机械元件,省掉了很多制动系统的阀类元件,缩短了制动响应时间,提高了制动性能。现有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工作原理都是将电机的扭矩通过增扭机构输出到运动机构,由运动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并向前推动摩擦片,从而产生制动力。但是这种机构存在电机功率和安装空间之间的矛盾,减速增扭与响应速度之间的矛盾,在频繁的制动过程中,所述运动机构要承受较大的力矩而会缩短寿命。
为了提高制动效能和降低能耗,需要研究一种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成本和能耗低的新型制动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制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增力式电磁机械制动器,该制动器利用电磁部件作为动力源,能够有效节省成本、缩小安装空间、快速响应制动指令、缩短制动距离和提高制动稳定性。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增力式电磁机械制动器,由移动板件、碟片弹簧、固定外壳、线圈、第一支架、芯轴推杆、第一销轴组件、第二销轴组件、摆臂、第一螺母、拉紧杆件、第二螺母、第一卡钳、第一摩擦片、制动盘、第二摩擦片、第三销轴组件、第三摩擦片、第二卡钳、第四摩擦片、推缸、第二支架、推力球、推力板、定位螺栓、第一拉杆、套筒、第二拉杆、挡环、螺栓和挤压板件组成,第二卡钳安装在车架上,制动盘固定安装在车轴上,第三摩擦片、第四摩擦片分别安装在第二卡钳的导轨上并分别布置在制动盘的两侧,推缸安装在第二卡钳的缸筒内并能自由滑动,推缸的开口端与第四摩擦片面接触,推力球安装在推缸的封闭端的球形槽内, 第二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卡钳上,推力板通过定位螺栓安装在第二支架上并可绕定位螺栓转动,推力板通过其上的双向楔面凹槽和推力球进行定位,第一拉杆与推力板球铰接,第二拉杆与第一支架球铰接,第一拉杆、第二拉杆通过套筒连接,移动板件与芯轴推杆固联,碟片弹簧套在芯轴推杆上并安装在移动板件、固定外壳之间,线圈安装在固定外壳和芯轴推杆之间,固定外壳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卡钳上,芯轴推杆安装在固定外壳和第一支架的轴孔中并能自由移动,芯轴推杆的一端与摆臂通过第三销轴组件铰接,摆臂与第一卡钳上的吊耳通过第二销轴组件铰接,摆臂与拉紧杆件通过第一销轴组件铰接,拉紧杆件穿过第一卡钳和挤压板件的轴孔并通过第一螺母、第二螺母进行距离调整,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分别安装在第一卡钳的导轨上并分别布置在制动盘的两侧,第一卡钳通过其上的导向块安装在第二卡钳的导向槽中,挡环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卡钳的导向块上,挡环通过与第二卡钳的面接触实现对第一卡钳的轴向位移定位。
上述的套筒为双向螺纹套筒。
上述的第二卡钳上的导槽为弧形导槽。
上述的第一卡钳上的导向块为弧形导向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增力式电磁机械制动器利用电磁部件作为动力源和盘式增力机构增加制动力,有效节省成本、减小安装空间,车速越高,制动器起作用时间越短,制动效果越好,具有低能耗、响应速度快、维修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有效利用增力机构快速提升制动力矩、便于实现ABS、EDB等集成控制,采用多摩擦片能有效降低制动温升,提高制动效能,提高行车安全性和制动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A-A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B-B部分剖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第二卡钳结构特征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第一卡钳结构特征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推力板结构特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交通学院,未经山东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64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