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引流板的汽油机EGR分层进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11724.2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0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解方喜;洪伟;韩林沛;苏岩;朱航;古春山;刘伟;许允;李小平;姜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引流 汽油机 egr 分层 系统 | ||
1.一种基于引流板的汽油机EGR分层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缸盖部分(Ⅰ)、进气分流腔部分(Ⅱ)、进气管路部分(Ⅲ)、排气管(1)、旁通管(2)、EGR阀(3)、EGR冷却器(4)、EGR回路(5)组成,其中缸盖部分(Ⅰ)进气口侧的气流腔a(15)、气流腔b(16)、气流腔c(17)、气流腔d(18)、气流腔e(19)、气流腔f(20)、气流腔g(21)、气流腔h(22)、气流腔i(23)、气流腔j(24)、气流腔k(25)、气流腔l(26)、气流腔m(27)、气流腔n(28)、气流腔o(29)、气流腔p(30)、气流腔q(31)、气流腔r(32)、气流腔s(33)、气流腔t(34)分别与进气分流腔部分(Ⅱ)的气流腔a’(104)、气流腔b’(105)、气流腔c’(106)、气流腔d’(107)、气流腔e’(108)、气流腔f’(109)、气流腔g’(110)、气流腔h’(111)、气流腔i’(112)、气流腔j’(113)、气流腔k’(114)、气流腔l’(115)、气流腔m’(116)、气流腔n(117)、气流腔o’(118)、气流腔p’(119)、气流腔q’(120)、气流腔r’(121)、气流腔s’(122)、气流腔t’(123)对应连接,且缸盖部分(Ⅰ)的进气口与进气分流腔部分(Ⅱ)的各歧管相对应;进气管路部分(Ⅲ)经的与进气分流腔部分(Ⅱ)中中间气室(C)的进气总管孔(81)固接;排气管(1)位于缸盖部分(Ⅰ)的排气口侧,排气管(1)的各排气歧管分别与缸盖部分(Ⅰ)的排气道Ⅰ(13)、排气道Ⅱ(11)、排气道Ⅲ(9)、排气道Ⅳ(7)对应连接;排气管(1)经旁通管(2)、EGR阀(3)、EGR冷却器(4)、EGR回路(5)与进气管路部分(Ⅲ)的进气总管(38)固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引流板的汽油机EGR分层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盖部分Ⅰ由四缸(6)、排气道Ⅳ(7)、三缸(8)、排气道Ⅲ(9)、二缸(10)、排气道Ⅱ(11)、一缸(12)、排气道Ⅰ(13)、汽缸盖(14)、气流腔a(15)、气流腔b(16)、气流腔c(17)、气流腔d(18)、气流腔e(19)、气流腔f(20)、气流腔g(21)、气流腔h(22)、气流腔i(23)、气流腔j(24)、气流腔k(25)、气流腔l(26)、气流腔m(27)、气流腔n(28)、气流腔o(29)、气流腔p(30)、气流腔q(31)、气流腔r(32)、气流腔s(33)、气流腔t(34)组成,其中一缸(12)、二缸(10)、三缸(8)、四缸(6)自左至右依次排列,一缸(12)、二缸(10)、三缸(8)、四缸(6)分别设有排气道Ⅰ(13)、排气道Ⅱ(11)、排气道Ⅲ(9)、排气道Ⅳ(7);气流腔a(15)、气流腔b(16)、气流腔c(17)、气流腔d(18)、气流腔e(19)的横截面面积比为1:1:4:1:1,且设于一缸(12)的进气道;气流腔f(20)、气流腔g(21)、气流腔h(22)、气流腔i(23)、气流腔j(24)的横截面面积比为1:1:4:1:1,且设于二缸(10)的进气道;气流腔k(25)、气流腔l(26)、气流腔m(27)、气流腔n(28)、气流腔o(29)的横截面面积比为1:1:4:1:1,且设于三缸(8)的进气道;气流腔p(30)、气流腔q(31)、气流腔r(32)、气流腔s(33)、气流腔t(34)的横截面面积比为1:1:4:1:1,且设于四缸(6)的进气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172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