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15872.1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2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涛;叶浩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高玉滨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长度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排量汽油发动机,其塑料进气歧管多包括3或4个气道,且每个气道为固定长度的气道,如此难以保证小排量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和不同工况下的充气效率需求,即保证发动机在低速状态时的输出扭矩要求、高速状态时的功率要求及降低发动机油耗和减少NOX 排放。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其满足发动机在低速状态时的输出扭矩要求、高速状态时的功率要求,及进一步降低发动机油耗和减少NOX 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歧管主体、谐振腔及法兰,所述进气歧管主体分为三段,分别为左侧段、中间段、右侧段,其中,所述左侧段与谐振腔的一边组成不可活动的一体,所述右侧段与法兰构成不可分离的整体,所述中间段能往复滑动来实现进气歧管的长度变化,所述进气歧管主体上设有可变气道长度机构,所述可变气道长度机构包括电磁阀、真空软管、执行器、阀片、轴承和转轴,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阀片固连于所述转轴,所述转轴转动时带着所述阀片摆动,所述执行器与所述转轴相连,发动机达到设定转速时所述电磁阀能够接收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至执行器,由所述执行器驱动所述转轴旋转,从而阀片摆动带着中间段运动,进行进气歧管长度的变换。
优选的,在上述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中,所述谐振腔的体积为1200ml。
优选的,在上述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中,所述进气歧管主体包括真空腔。
优选的,在上述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中,所述进气歧管主体包括PCV 管嘴和挡板。
优选的,在上述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中,所述法兰为EGR安装法兰,对应于该EGR 安装法兰设置有法兰密封圈。
优选的,在上述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中,所述进气歧管主体包括节流阀体,对应于该节流阀体设置阀体密封圈。
优选的,在上述可变长度进气歧管中,所述进气歧管主体上设置温度压力传感器。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变长度进气歧管提高了发动机扭矩特性,从而提高整车动力性,有效改善油耗和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可变长度进气歧管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其满足发动机在低速状态时的输出扭矩要求、高速状态时的功率要求,及进一步降低发动机油耗和减少NOX 排放。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的可变长度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歧管主体300、谐振腔100及法兰200。所述进气歧管主体300分为三段,分别为左侧段1、中间段2、右侧段3,其中,所述左侧段1与谐振腔100的一边组成不可活动的一体,所述右侧段3与法兰200构成不可分离的整体,所述中间段2能往复滑动来实现进气歧管的长度变化。
所述进气歧管主体300上设有可变气道长度机构,所述可变气道长度机构包括电磁阀、真空软管、执行器、阀片、轴承和转轴,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阀片固连于所述转轴,所述转轴转动时带着所述阀片摆动,所述执行器与所述转轴相连,发动机达到设定转速时所述电磁阀能够接收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至执行器,由所述执行器驱动所述转轴旋转,从而阀片摆动带着中间段运动,进行进气歧管长度的变换。
本发明实施例中,进气歧管长度变换过程中,可产生最长气道的长度为600mm,可产生最短气道的长度为380mm。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谐振腔的体积为12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未经广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5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