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真空助力器的快插式推杆叉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16372.X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1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佳;方卫春;冯晓虹;卿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577 | 分类号: | B60T13/577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120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真空 助力器 快插式 推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推杆叉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真空助力器的快插式推杆叉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真空助力器上装配使用的推杆叉组件包括推杆叉、锁母及控制阀推杆,推杆叉通过内螺纹直接与控制阀推杆上的外螺纹配合,之间通过锁母进行定位锁紧。传统的助力器总成在整车装配时,助力器总成固定在汽车发动机舱与驾驶室隔板上,助力器总成前后壳部分在发动机舱内,推杆叉组件在驾驶室内,并与制动踏板连接。驾驶室内因空间狭小而造成助力器总成安装困难,增加了汽车装配时间,降低了汽车生产效率;对于市场汽车维修来说,对助力器总成的维修拆装造成了困难,不利于故障维修。
发明内容
针对在汽车装配或维修时,因驾驶室空间狭小而产生装配或拆卸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助力器的快插式推杆叉组件,实现踏板与助力器分开装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包括推杆叉、推杆、推杆连接管和限位卡簧;真空助力器控制阀总成的控制阀推杆套在推杆连接管的一端内,推杆一端呈圆柱,另一端为圆台,推杆呈圆柱一端的端面中心设有凸起,靠近圆台一端处设有环形卡槽,推杆呈圆台的一端伸入到推杆连接管的另一端内;与推杆环形卡槽台阶面平行的横截面处的推杆连接管侧面上设有限位卡槽,限位卡簧嵌入推杆连接管限位卡槽内并卡在推杆环形卡槽内,推杆通过环形卡槽的台阶面与限位卡簧配合进行轴向限位;推杆叉固定在推杆呈圆柱一端上,推杆的凸起伸入推杆叉内。
所述的控制阀推杆与推杆连接管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锁母固定。
所述的锁母为六角螺母。
所述的限位卡簧一侧嵌在限位卡槽内,另一侧卡在推杆连接管侧面上。
所述的推杆与推杆叉焊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在进行真空助力器总成汽车总成装配或维修时,通过推杆连接管和事先装配在推杆连接管卡簧槽内的限位卡簧,与通过推杆和推杆叉组成的推杆叉组件分开装配,推杆叉组件事先装配在汽车制动踏板上,实现只需在汽车外部即可进行助力器的快插式装配,解决因驾驶室空间狭小而产生装配或拆卸困难的问题,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推杆与推杆叉之间连接的正视图。
图5为推杆与推杆叉之间连接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整体装配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整体装配的立体爆炸图。
图中:1、真空助力器,2、锁母,3、推杆连接管,4、限位卡簧,5、推杆,6、推杆叉,7、控制阀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推杆叉6、推杆5、推杆连接管3和限位卡簧4;推杆连接管3开有通孔,真空助力器1控制阀总成的控制阀推杆7套在推杆连接管3的一端内,推杆5一端呈圆柱,另一端为圆台,推杆5呈圆柱一端的端面中心设有凸起,推杆5靠近圆台一端处设有环形卡槽,推杆5呈圆台的一端伸入到推杆连接管3的另一端内;与推杆5环形卡槽位于同一轴向截面的推杆连接管3侧面上设有限位卡槽,限位卡簧4嵌入限位卡槽内卡在推杆5环形卡槽的两端,推杆5通过环形卡槽的台阶面与限位卡簧4配合进行轴向限位;推杆叉6固定在推杆5呈圆柱一端上,推杆5的凸起伸入推杆叉6内。
如图1、图6所示,推杆连接管3对推杆5有导向作用。
如图2所示,所述的控制阀推杆7与推杆连接管3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锁母2固定。
所述的锁母2为六角螺母,可以采用六角薄螺母。
如图7所示,所述的限位卡簧4一侧嵌在限位卡槽内,另一侧卡在推杆连接管3侧面上。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推杆5与推杆叉6焊接。
在对真空助力器与整车装配过程中,先将推杆连接管3与真空助力器1连接,限位卡簧4安装在推杆连接管3上,推杆5与推杆叉6焊接后,再与整车制动踏板装配,然后,只需在驾驶室外,将带有推杆连接管3的真空助力器1通过推杆连接管3的孔与推杆5配合,并通过推杆5前端圆台的环形卡槽与限位卡簧4进行限位并固定。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6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