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17036.7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1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长村健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门构造,该车辆的门构造包括:门板;以及门内饰,其自车厢内侧覆盖上述门板,上述门内饰具有构成门内饰主体的主板和自上述主板向车厢内侧鼓出的扶手,在上述扶手的上壁形成有由凹入的空间形成的门拉手,用于指尖插入。
背景技术
对于门内饰的扶手,即使是在门拉手部位也要求能够承受乘员的手臂这样的强度,因此,采用了以下这样的结构。
即,板状支承部自主板朝向门板延伸,并且托架自门板朝向主板延伸。而且,板状支承部的延伸端部(重叠部)与托架的延伸端部(重叠部)彼此重叠。并且,重叠部形成有卡合孔,该卡合孔内插入并卡合有自门拉手的底壁朝向下方延伸的卡合爪。
采用该构造,不仅强化了门拉手部分的支承构造,还使门内饰的相对于在侧面碰撞时所施加的来自侧方的冲击力的强度升高。于是,如何避免在侧面碰撞时对与门内饰相接触的乘员造成的影响变得重要。
因此,在上述的以往的技术中,相对于托架由金属制的板形成,门拉手的上述卡合爪形成为树脂制品。由此,在横向冲击力作用于门内饰的情况下,门拉手的卡合爪发生折损,而使冲击得到缓和(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5340号公报
采用上述以往的构造,能够通过使门拉手的卡合爪折损来抑制对乘员造成的影响。然而,卡合爪发生了折损后的门拉手的支承状态变得不稳定,而有时还会产生位置偏移、倾斜这样的用肉眼就能够确认到的问题。另外,即使不存在这样的外观上的问题,在未注意到卡合爪的折损的乘员将指尖插入门拉手来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还会同时发生门拉手产生晃动等的操作上的问题,而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构造,该门构造即使在受到来自侧方的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极力地抑制对与门内饰相接触的乘员造成的影响,并且能够使门拉手的支承状态稳定且抑制操作性的不适感的产生。
本发明为一种车辆的门构造,其包括:门板;以及门内饰,其自车厢内侧覆盖上述门板,上述门内饰具有构成门内饰主体的主板和自上述主板向车厢内侧鼓出的扶手,在上述扶手的上壁形成有由凹入的空间形成的门拉手,用于指尖插入,该车辆的门构造的特征在于,板状支承部自上述主板朝向上述门拉手的下方延伸,托架自上述门板朝向上述门拉手的下方延伸,上述门拉手的底壁、上述板状支承部和上述托架彼此重叠并固定在一起,上述主板侧的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非重叠部的板厚形成为小于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重叠部的板厚,在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重叠部与上述非重叠部的交界部分形成有板厚变化部。(技术方案1)
也就是说,在上述板状支承部的中间部设有板厚变化部。采用该结构,上述板厚变化部形成为脆弱部。因而,在侧面碰撞时的横向的冲击载荷作用于主板的情况下,由自主板传递至板状支承部的冲击载荷导致应力集中在板厚变化部,而在板厚变化部产生折断、弯曲等变形。
其结果,板厚变化部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减小作用于乘员的反作用力。另外,由于上述的板状支承部的折断、弯曲发生在乘员看不到的门内饰的内侧,因此,发生了折断、弯曲的板状支承部不会对乘员造成危害。
而且,由于门拉手被托架支承,因此,即使受到冲击力也能够抑制支承姿势变化,即使乘员在将指尖插入门拉手来进行操作时,也很少会感觉到不适感。
另外,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重叠部设定为厚于非重叠部,因此,能够增强门拉手的底壁、板状支承部和托架之间固定的固定强度。由此,能够避免在乘员抓住门拉手时门拉手发生凹陷等问题。
并且,主板侧的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非重叠部的板厚形成为小于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重叠部的板厚,因此,能够使主板的外观面不易产生压痕。(技术方案1)
在本发明中,设置有肋,其与上述板状支承部的非重叠部和上述主板相连,上述肋的上述门板侧的端部位于上述板厚变化部的上述主板侧的位置,其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技术方案2)
强化了主板,能够抑制在乘员与主板相接触时主板发生局部凹陷、挠曲这样的所谓的变形(日文:べかつき)。
另外,即使在板状支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板状支承部的强度。
而且,能够增大板厚变化部相对于板状支承部的薄壁的非重叠部和厚壁的重叠部的强度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弯折点的板厚变化部的脆弱性,从而能够在侧面碰撞时使板状支承部更容易在板厚变化部弯折。(技术方案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7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