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22806.7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6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才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广 |
地址: | 065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空 自救 自动 循环 滑降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建筑物或类似物上降人用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的建筑物高度越来越高,当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时,在建筑物内人员逃生比较困难,这时,电梯通道因停电而关闭,楼梯通道人多拥挤或被烟雾坍塌物封闭,欲从窗口逃生又没有安全可靠的设备,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一系列的高空逃生自救器应运而生,本发明人经检索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在下降时基本上都是固定速度,不能中途遇到情况停下来,如遇特殊情况(比如老人、小孩或心脏病患者)也无法放慢速度。
针对缺乏从高层建筑物上逃生的安全装置,本发明人积极加以创新,研究出一种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下降速度,完全适应火灾、震灾的高空救援、逃生以及公安机关高空侦察和人质救援。
专利号为201220613489.6的发明专利号公开了本发明人发明的一种高空自救滑降器,该结构虽然成本低,使用价值高,但无法实现多人、多次循环救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多人、多次循环救援的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
本发明的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平衡系统、动力疏散系统、动力轴系统、压力系统和分闭调速系统,所述平衡系统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平衡组件,两组平衡组件之间通过油丝绳连接,在所述油丝绳上装有防止油丝脱落和打卷的油丝调节器,所述平衡组件均包括弧形固定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弧形固定件用于固定平衡系统和动力疏散系统,第二齿轮的上端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轮的下端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动力轴系统连接;所述动力疏散系统包括大齿轮,在该大齿轮的外部均匀分布有多个小齿轮,小齿轮与大齿轮相啮合,大齿轮的中心通过花键轴固定,小齿轮的中心通过直轴固定,小齿轮的外部设有压圈,所述大齿轮的齿宽中部设有齿轮槽,齿轮槽用于放置从平衡系统进、出的油丝绳;所述动力轴系统,用于控制压力系统,包括曲轴、偏心轮,所述曲轴与压力系统的外侧轴连接,在曲轴的外侧设有齿合部,所述齿合部与平衡系统的第三齿轮相啮合;所述偏心轮与压力系统的内侧轴连接;所述压力系统包括两组气缸,气缸内固定有压力圈和压力带,起密封作用,所述气缸的底部和中部分别设有调速点,调速点通过所述压力管与分闭调速系统连接;所述分闭调速系统包括两个变速轮、调速开关以及变速器,调速开关位于两个变速轮中间,变速器与变速轮连接,当手动调节调速开关时,变速轮经过变速器变速后,动作信息经压力管传递给压力系统,由压力系统通过摆动系统进而限制动力轮转动达到降速的目的。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个与所述油丝绳配合使用的卡子组件,卡子组件包括卡子壳体,卡子壳体的顶部设有锁扣,卡子壳体的内部固定有带有齿牙的锁紧件,锁紧件的中部设有油丝绳通道,锁紧件与卡子壳体之间设多个压力簧和开关簧。
进一步的,所述调速开关为7挡调速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与卡子组件配合使用。
当多个人使用时,将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中油丝绳的一端与室内的建筑物固定,将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固定在第一个人身上,从安全地方跳下,在油丝绳拉出后,其余的人将卡子组件固定在拉出的油丝绳上,随第一个人可实现多人、多次循环救援。
本产品设有2套动力轴系统及压力系统,同时工作,在一个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另一个可继续工作,保证人身安全。该产品体积小,功能齐全,成本低,使用价值高,具有携带方便,使用安全简单,纯机械人工操作等特点,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地震、消防、安全通道阻塞以及缆车事故等紧急救援,也适用公安系统高空侦察、案件侦破、人质救援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空自救自动循环滑降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平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动力疏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动力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大齿轮的的侧视图;
图6是卡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才,未经李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28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虚拟机在数据中心中的分配
- 下一篇:一种纳米级光栅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