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24120.1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7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敏;于晓丹;虞湘宾;朱益民;谭伟;钱克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urbo blast 双迭代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领域,涉及无线通信的迭代检测设计方法,更具体的说涉及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通信正逐步地在通信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何解决噪声干扰、衰落、功率利用率、频谱利用率等问题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变得尤为重要。1992年,Zehavi提出了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技术,通过比特随机交织来增加分集阶数,从而达到对抗衰落的目的。该方案具有复杂度低、灵活性强等优势,因此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受Turbo码迭代译码思想的启发,李晓东和Ritcey在BICM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BICM-ID)方案,其原理就是通过解调器与软输入软输出(SISO)译码器之间的联合迭代来改善系统性能。BICM-ID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且实现复杂度较低,同时适用于高斯信道和衰落信道,可以提高无线通信传输的功率谱效率和频谱效率,这些优势使其得到了业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由上述分析可知,BICM-ID的关键技术就是将Turbo码思想用到BICM中。Turbo码自1993年被提出后便迅速成为业界研究的焦点,因为它在低信噪比(SNR)时就能够接近Shannon极限。基于此,A.V.Zels等人给出了Turbo-BLAST系统的结构并对其性能做了分析,Turbo-BLAST系统就是将Turbo迭代译码的思想和多天线系统中的垂直分层空时结构(V-BLAST)联合起来而构成的,是多天线系统中提高吞吐量的一种方案。2002年,M.Sellathurai等人研究了Turbo-BLAST系统的迭代检测算法的原理及其性能,基于此,MengYingTsai等人提出了一种均衡考虑系统性能和计算复杂度的检测算法,在降低算法复杂度的同时也损失了部分性能。
近年来,关于BICM-ID技术与多天线系统结合的研究很层出不穷,Lee L等人研究了BICM-ID技术在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系统的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张睿等人研究了链路自适应技术在BICM-ID-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可根据信道状况自适应地选择编码调制方案,还可以根据编码调制方案选取最合适的映射方式,有效改善了系统性能。
已有研究中,关于BICM-ID技术与Turbo-BLAST系统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发明将在Turbo-BLAST迭代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一种基于解调器与译码器之间进行内层迭代译码、检测器与译码器之间进行外层迭代检测的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设计方法,以此来改善系统的误比特率(BER)性能。与传统的Turbo-BLAST迭代检测方案相比,采用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可以使系统的BER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目的及特性进行详细描述,这些具体实施是说明性的,不 具有限制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系统,研究了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设计方法。目的是通过接收端的双迭代检测,在传统Turbo-BLAST迭代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系统的BER性能。本发明提出的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设计方法采用了以下步骤:
(1)给出Turbo-BLAST双迭代系统模型。
附图1给出了Turbo-BLAST双迭代检测的系统模型。在发送端,来自信源的二进制比特流依次经过信道编码、随机交织、调制与空时编码后通过M根天线发送出去。在接收端,首先由检测模块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然后软解调模块对检测输出的符号进行比特似然解调,得到的对数似然信息经过解交织后送入SISO译码模块进行信道译码。根据设置好的内迭代与外迭代次数,完成解调器与译码器之间的内迭代译码、检测器与译码器之间的外迭代检测。
假设信道条件为准静态平坦瑞利衰落,发送端有M根发送天线,接收端有N根接收天线,假设各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相互独立,则某一时刻的接收信号为
y=Hx+n, 表达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41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