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29512.7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9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芮拥军;崔庆辉;赵爱国;徐峰;尚新民;单联瑜;滕厚华;邹奋勤;马晓义;王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介质 模型 极浅层 吸收 补偿 方法 | ||
1.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对微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直达波初至时间与激发深度计算微测井处极浅层低降速带速度结构;
2)利用频谱比法获取单点极浅层低降速带Q值,即对微测井相邻两炮的接收记录截断直达波,通过对两者直达波频谱的差进行拟合得到两个炮点之间地层的Q值,将所有炮点逐个计算即可得到该点极浅层低降速带Q值;
3)拟合由微测井计算的极浅层低降速带速度v和Q值,得到Q与速度v的关系公式;
4)拾取反射地震数据上的直达波初至时间,并利用微测井进行约束层析反演,得到极浅层低降速带速度模型;
5)将步骤3中的Q与速度v的关系公式应用到步骤4中的极浅层低降速带速度模型,得到全区极浅层低降速带Q体模型;
6)利用粘弹波动方程数值解法,对叠前数据通过粘弹波动方程延拓将地表接收的地震记录延拓到高速层顶,实现叠前极浅层低降速带吸收补偿;
7)绘制出补偿后的地震剖面,进行频谱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重复步骤6和步骤7,修改参数达到满意的效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再对经叠后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粘弹波动方程延拓,实现叠后极浅层低降速带吸收补偿。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对直达波信号的截断点选在第二周期的波谷处,即1.25个周期,而不是波谷前的零线处,同时采用流动窗长法,保证各个信号的截断形式一致,以避免波谱畸变和保证稳定Q估计;之后计算截取的两个直达波的对数谱的差,并确定拟合区间进行直线拟合,计算出Q值。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Q和v的拟合采用的是多项式拟合。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层析反演采用的是微测井资料约束的层析反演。
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的粘弹波动方程数值解法包括:裂步傅里叶法、裂步傅里叶加插值法、相移法、相移加插值法、傅里叶有限差分法。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粘弹介质模型的极浅层吸收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的延拓算法的实现是基于MPI消息传递机制、同构机模式的并行算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951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物体探测定位器
- 下一篇:一种基于偏振光的判定式组合导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