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入式环形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32574.3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0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张昆;顾昌铃;王法明;王德胜;桑伟诚;杨晓君;林锦超;邵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3/11 | 分类号: | G01V3/11;B65B57/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301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入 环形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探针行程检测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穿入式环形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如外观、重量、数量等。在烟草包装方面,常使用机械式探针检测器对烟包的缺支空头进行检测。检测器内部的环形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金属探针的行程。对环形传感器的技术要求:当探针穿入环形传感器的行程大于2mm时,传感器才能感应到探针存在;当探针穿入传感器的行程小于1.5mm时,传感器不能感应到探针存在,检测精度达到0.5mm。对于现有环形传感器,探针贴近传感器时就能感应到探针的存在,无法做到探针穿入传感器才能感应到探针存在,所以无法检测探针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入式环形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环形传感器无法检测探针行程不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穿入式环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套管,塑料套管内设置有直筒状通腔,塑料套管前部外管壁上设置有环槽,环槽内缠绕有多圈漆包线,且多圈漆包线缠绕在环槽内后有抽头从环槽中引出,环槽内还设置有缠绕在多圈漆包线外的绝缘胶带,以及缠绕在绝缘胶带外的由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带,还包括有检测板,所述检测板上接入有外接电缆,所述抽头接入检测板上。
所述的一种穿入式环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塑料套管前部外管壁成型为扩径部,所述环槽设置在扩径部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穿入式环形传感器能够配合探针完成对烟包烟支的缺支空头检测。与现有环形传感器检测方式相比,本发明中当探针穿入塑料套管通腔一定行程后,传感器才能感应到探针的存在,从而能够对探针行程进行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穿入式环形传感器,包括塑料套管1,塑料套管1内设置有直筒状通腔,塑料套管1前部外管壁上设置有环槽,环槽内缠绕有多圈漆包线2,且多圈漆包线2缠绕在环槽内后有抽头7从环槽中引出,环槽内还设置有缠绕在多圈漆包线2外的绝缘胶带3,以及缠绕在绝缘胶带3外的由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带4,还包括有检测板5,检测板5上接入有外接电缆6,抽头7接入检测板5上。塑料套管1前部外管壁成型为扩径部,环槽设置在扩径部上。
检测板是将受金属探针影响的LC振荡信号经过放大处理电路处理后,输出高低电平判断信号送入上位机控制系统。
检测板由LC振荡电路和放大处理电路两部分组成。塑料套管环槽内缠绕的多圈漆包线作为电感L与检测板上电容C共同组成 LC振荡电路,多圈漆包线两个抽头焊接在电容C两端。放大处理电路由电位器R和金属探测专用芯片组成。
检测原理如下:当金属探针穿入塑料套管内直筒状通腔进入LC振荡电路产生的电磁场时,电磁场会在金属探针内部产生涡流。这个涡流反作用于LC振荡电路,导致LC振荡信号的幅值衰减,幅值衰减的强弱与金属探针进入通腔的行程有关。行程越大幅值衰减的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LC振荡衰减信号送入放大处理电路,当LC振荡信号幅值小于金属探测专用芯片的门限值,金属探测专用芯片输出高电平信号,探测到金属探针存在;当LC振荡信号幅值大于金属探测专用芯片的门限值,金属探测专用芯片输出低电平信号,探测不到金属探针存在。高低电平信号通过检测板上外接电缆送入上位机控制系统。通过调节电位器R的阻值,可以调整金属探测专用芯片的门限值。电位器R的阻值越大,门限值越高。
本发明中,将塑料棒材料加工成塑料套管1。漆包线2在塑料套管1线槽内缠绕一定圈数,绕好后输出两个抽头7。绕好漆包线2后,用绝缘胶带3对线圈进行缠绕,并用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带4对绝缘胶带3进行缠绕。将两个抽头7焊接在检测板5上。通过外接电缆6三个线缆中的两根给检测板5供电,第三根线缆将检测板5的高低电平判断信号输送到上位机控制系统,通过调节检测板5上电位器阻值大小,保证探针8深入传感器的行程大于2mm时,传感器才能感应到探针8的存在;小于1.5mm时,传感器感应不到探针8的存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25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