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风源发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32833.2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4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赵韩;朱仁胜;李军鹏;钱立军;黄康;汪洪波;赵红玲;沈健;朱武;孙程;张月;彭继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9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检漏 试验台 风源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应用在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中的风源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浮空器作为一种依靠浮力升空的飞行器,具有成本低、定点滞空时间长、载荷能力大、噪声低、能量消耗小、安全性好、效费比高等独特优势,在交通运输、环境监测、遥感通信、观光旅游、应急救援等诸多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前景。浮空器的浮力来源于浮空气囊的囊体内装有氦气等轻质气体,气囊表面的漏洞将会造成囊体异常的应力集中和气体泄漏,并会极大地影响浮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于气囊在所处环境中可能发生泄漏的情况的检测非常重要。
现有技术中,对于浮空气囊的检漏,是在敞开的试验台上以单个风扇送风的形式不能满足对于浮空气囊在空中所处复杂环境的模拟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风源发生装置,以满足对于浮空气囊在空中所处复杂环境的模拟的要求,提高试验台上对于浮空气囊检测的准确性。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风源发生装置的结构特点是:设置用于容纳被测气囊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为进风端和出风端。
本发明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风源发生装置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在所述进风端的端面上呈阵列排布各送风电扇,形成送风端面,所述各送风电扇的风量大小和启停时间可独立控制;在所述送风端面朝向风道内的一侧、并且处在风道横断面上设置整流网面。
在所述风道内、处在风道的底部分别固定设置有风速风向传感器和流量计。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设置风道,并将气囊纳入在风道中进行检测,通过对于风道内的风力和风向进行控制,进而模拟出浮空气囊在空中所处的复杂环境,满足试验要求,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2、本发明在风道的进风端呈阵列排布各送风扇,形成送风端面,能更准确地模拟浮空气囊所处的自然环境。
3、本发明在风道内设置风向传感器和流量计,并根据检测数据进一步进行送风控制,便于对模拟过程的自动控制。
4、本发明结构简单、占地空间小、制造成本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送风端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风道,2进风端,3出风端,4送风电扇,5整流网面,6风速风向传感器,7流量计,8气囊,9出风口,10进气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浮空气囊检漏试验台风源发生装置的结构形式是:设置用于容纳被测气囊的风道1,风道1的两端分别设置为进风端2和出风端3,图1中所示为风道的端板为开启状态。
图1中示出,在进风端2的端面上呈阵列排布各送风电扇4,形成送风端面,各送风电扇4的风量大小和启停时间可独立控制;在送风端面朝向风道内的一侧、并且处在风道横断面上设置整流网面5,出风端面上设置有出风口9。
为了实现监测和自动控制,在风道内、处在风道的底部分别固定设置有风速风向传感器6和流量计7。
具体实施中,可以设置各送风电扇为调频控制,以便分别独立设置各送风电扇的转速,达到浮空气囊在空中所需要的气流的马赫数和雷诺数,真实模拟浮空气囊在空中的环境。
图2中所示的送风端面是以十六只呈阵列均布的小风扇构成,构成风道的是3.5m×3.5m×3.5m的矩形箱体,设置各送风电扇的功率为60~100W,叶片直径为300mm,两相邻送风电扇的中心距为400mm;各送风电扇的风力大小可控,并可设置为六个控制等级;整流网面5是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张100目的钢丝网,两张钢网丝之间,以及与送风端面相邻的钢丝网与送风端面之间的间距均为100mm,穿过钢丝网后形成的风是均匀吹向的气囊8,利用风速风向传感器6及流量计7的检测信号计算气流的马赫数和雷诺数。
与气囊8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相连的进气法兰10和排气法兰分别在通道的侧部固定焊接,在进行连接之后,直接通过进气法兰和排气法兰实现气囊的进气和排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未经滁州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28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