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的防伪平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33749.2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1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苏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亚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Q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3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运用 无线 传感 技术 防伪 平台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的防伪平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
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
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官方近期对传
感网(物联网的另一称谓)的多次提议表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时
也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加快。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节
点、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
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框架应该由安全的API接口、骨干网络、可通过标准
接口接入到骨干网络的设备网绪构成。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
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目前,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
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
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
RFID诞生于二战期间,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的缩写,指
利用无线射频传输技术来存储数据和检索数据的过程,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RFID在访问控制、人的识别系统、物品完整性、防盗以及军事上用途广泛,很多大型零售企业更是对RFID表现出浓厚兴趣。国内RFID的发展也方兴
未艾,不仅有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积极推进RFID的标准化和研究工作,同时RFID的
商用前景也吸引了国内通信、电子和自动化领域的众多厂商参与,商用化进程开始启动。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通常情况下,RFID的应用系统主要由读写器和RFID标签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读写器一般作为计算机终端,用来实现对RFID标签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它是由控制单元、高频通讯模块和天线组成。而RFID标签则是一种无源的应答器,主要是由一块集成电路(IC)芯片及其外接天线组成,其中RFID芯片通常集成有射频前端、逻辑控制、存储器等电路,有的甚至将天线一起集成在同一芯片上,RFID应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后,由其天线获得的感应电流经升压电路作为芯片的电源,同时将带信息的感应电流通过射频前端电路检得数字信号送入逻辑控制电路进行信息处理;所需回复的信息则从存储器中获取经由逻辑控制电路送回射频前端电路,最后通过天线发回给读写器。
目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但以此同时出现的问题日益明显,伪造、假冒产品越来越多,窜货现象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带来了较大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一种实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的防伪平台的方法。
本专利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实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的防伪平台的方法,包括设在物品上的RFID射频标签、用于读取RFID电子标签的RFID读写器、物品查验信息平台以及与物品查验信息平台连接的ERP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亚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亚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37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