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路式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37536.7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5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宪龙;陈五九;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41/18 | 分类号: | E21C41/18;E21F15/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300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路 空场 嗣后 充填 采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矿山采矿技术领域,埋藏在地下的资源采矿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进路式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
背景技术
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在矿岩稳固性好的条件下,空场暴露面积较大,无须支护,其主要特征是:在阶段内,将矿体交替划分为矿房和矿柱,先用空场法回采矿柱,待整个矿块回采完毕后,一次进行胶结充填,形成人工矿柱,胶结体达到养护时间后,在人工矿柱保护下,用同样的方法回采矿房,矿房回采完毕后,一次进行非胶结充填。此采矿方法对矿岩稳固性要求高。
进路式充填采矿方法在矿岩稳固性较差的条件下,空场暴露面积较小,巷道顶板需要支护,本法不划分矿房和矿柱,一个步骤回采。其特点是:每一分层的回采是在掘进分层联络道后,以分层全高沿走向(或垂直走向)划分进路,间隔地进行进路采矿。第一批进路回采完毕便立即充填接顶,然后再回采并充填另一批进路,即“采一充一”,待整个分层的回采与充填工作结束后,再用进路回采上一分层。开采矿石与围岩不稳固或仅矿石不稳固而品位、价值都很高的矿体,为了达到减少顶板的暴露面积,提高回采工作的安全性,采用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回采安全,矿石回收率高,贫化率低,但该采矿方法的采矿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均较低,对充填接顶要求较高。此采矿方法存在采矿效率和充填效率较低,每条采矿进路采矿量较少且都要进行充填管路架设和封堵,工序多、采矿和充填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路式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矿岩稳定性较差的情况下,提高采矿效率,减少工序,降低采矿和充填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强化巷道顶板管理,同时对巷道顶板进行锚网支护,将进路扩大为面积较大的采矿空场,使空场采矿方法和进路采矿方法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形成进路式空场采矿,从而提高了采矿效率,减少充填管 路架设和封堵,减少采矿工序,达到减少采矿和充填成本。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进路式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进行开拓采准设计;
(2)设计回采矿房的结构参数;
(3)设计矿房顶板光面爆破的参数;
(4)对矿房顶板进行锚网喷支护。
进一步地,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括:采用光面爆破技术进行爆破。
进一步地,步骤(4)进一步包括:强化巷道顶板管理,同时对巷道顶板进行锚网支护,将进路扩大为面积较大的采矿空场。
进一步地,步骤(1)中根据矿体赋存状况进行开拓采准设计。
进一步地,步骤(2)中根据矿岩的稳定性设计回采矿房的结构参数。
进一步地,优选4~10m(宽)×3~6m(高)。
进一步地,步骤(3)中根据矿石的硬度设计矿房顶板光面爆破的参数。
进一步地,步骤(4)中对矿房顶板进行锚网喷支护具体包括:锚杆为螺纹钢制作,规格为ф20×1800mm,锚杆的排间距为850mm×850mm,锚杆孔直径为ф28mm,采用1卷快速2550型树脂药卷端锚,金属网片采用ф6mm圆钢焊接成矩形网,规格为1050mm×2050mm,网格为100mm×100mm,网片搭接长度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100mm。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克服了空场嗣后充填采矿对矿岩稳定性要求高的缺点,降低进路采矿成本,提高了采矿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首先矿体赋存状况进行开拓采准设计,根据矿岩的稳定性设计回采矿房的结构参数4~10m(宽)×3~6m(高),根据矿石的硬度设计矿房顶板光面爆破的参数,最后对矿房顶板进行锚网喷支护:锚杆为螺纹钢制作,规格为ф20×1800mm,锚杆的排间距为850mm×850mm,锚杆孔直径为ф28mm,采用1卷快速2550型树脂药卷端锚,金属网片采用ф6mm圆钢焊接成矩形网,规格为1050mm×2050mm,网格为100mm×100mm,网片搭接长度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1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75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