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钢铁酸洗废液制备EDA-Fe3O4纳米颗粒的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38135.3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1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方战强;方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2 | 分类号: | B01J20/22;B01J20/30;C02F1/28;C02F1/6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莹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钢铁 酸洗 废液 制备 eda fe3o4 纳米 颗粒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钢铁酸洗废液制备EDA-Fe3O4纳米颗粒的方法及EDA-Fe3O4纳米颗粒在含Cr(VI)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磁性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催化、医药、生物学、能源、吸附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物理协助法等。其中,化学沉淀法作为最廉价的制备方法,但仍需要消耗大量的铁盐,从而限制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工程应用。在钢铁行业中,酸洗是必不可少的工艺流程,用酸清洗钢铁表面的铁锈后即产生了大量的酸洗废液,其产生量约占钢铁产量的2%。钢铁酸洗废液含有铁氧化物制备过程中所必须的铁离子,其浓度高达120 g/L以上,极具回收利用的潜力。如果将这些废液弃之不用,不仅会浪费资源,同时提高废水处理的压力。因此,直接利用钢铁酸洗废液制备四氧化三铁,将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随着含铬废水的大量排放,Cr(VI)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由于Cr(VI)容易在环境介质中迁移且具有高毒性,因此其容易被人体接触并造成危害,严重时可引起致癌作用。Cr(VI)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生物修复和吸附法等。与其他方法相比,吸附法具有可回收的优势。但是,一般的吸附材料,比如活性炭,往往存在回收操作难度大、吸附容量损失、再生成本高等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吸附材料,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和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尤其是可以利用磁性容易使吸附剂和吸附质分离,并进行回收利用。
纳米四氧化三铁在吸附过程中存在吸附容量低、杂质离子发生竞争吸附等问题,因此对纳米四氧化三铁进行修饰改性,使其具有高选择性以及高吸附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四氧化三铁的吸附容量,羧基、巯基、羟基等功能团已被用作修饰剂对吸附剂进行改性。然而,利用羧基、巯基、羟基对四氧化三铁颗粒进行修饰,修饰产物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还未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钢铁酸洗废液制备EDA-Fe3O4纳米颗粒的方法及EDA-Fe3O4纳米颗粒在含Cr(VI)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钢铁酸洗废液制备EDA-Fe3O4纳米颗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钢铁酸洗废液于磁力水浴锅中进行搅拌加热,然后以氮气保护形成缺氧体系;
(2)向上步体系中滴加氨水,至反应体系pH达到9~11,并继续加热搅拌反应;
(3)反应结束后,将体系中所产生的黑色沉淀分离出来,得到纳米四氧化三铁前驱体;
(4)将上步得到的纳米四氧化三铁前驱体与乙二胺进行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磁性分离,将分离得到的物质洗涤至中性,干燥,即可。
步骤(1)中,加热的温度为60-80℃,加热的时间为5-20min。
步骤(2)中,氨水的滴加速度为4-7mL/min。
步骤(2)中,继续加热搅拌反应的时间为2-4h。
步骤(3)中,将体系中所产生的黑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为磁性分离。
步骤(4)中,乙二胺与纳米四氧化三铁前驱体的摩尔比为10-30:1。
步骤(4)中,纳米四氧化三铁前驱体与乙二胺进行充分反应的环境为超声环境。
钢铁酸洗废液中总铁的含量为80~200g/L。
氨水的浓度为2.5-4mol/L。
EDA-Fe3O4纳米颗粒在含Cr(VI)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所得到的纳米颗粒纯度高,所制得的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吸附去除废水中的六价铬;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现变废为宝,将钢铁酸洗废液进行资源化回收,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备反应条件温和,而且耗时短,能耗低,成本低,能有效地将钢铁酸洗废液中的铁离子充分转化为纳米四氧化三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81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触媒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利用水生植物生物炭去除污染水体中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