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试验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44438.6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2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武鹏飞;程小全;郭鑫;刘淑峰;王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冲击试验机,属于冲击实验设备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冲击试验机是一种采用高速移动的弹丸对试件进行冲击实验的机器,用于模拟高速冲击的效果。冲击试验机的原理与枪炮发射实弹的原理类似,均是利用高压气体加速炮管中的弹丸,以使弹丸获得较高的速度。
现有技术中的冲击试验机一般都采用空气炮,即采用高压气源对弹丸进行加速。由于炮管剖面为圆形,为保证弹丸在炮膛中获得良好的气密性,现有技术中的冲击试验机只能发射回转体弹丸,如纺锤形弹丸、圆柱形弹丸和球形弹丸。而冲击试验经常需要采用不规则形状弹丸(如冰雹或鸟)以获得更真实的模拟效果,但不规则形状的弹丸在炮管中难以获得良好的加速效果,而如果针对不规则的弹丸单独设计炮管,试验成本则会大幅度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冲击试验机不能发射不规则形状弹丸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试验机,包括:
弹托,所述弹托为圆柱体;
用于发射所述弹托的炮管,所述炮管的内壁与所述圆柱体的侧面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弹托位于所述炮管内时,所述弹托朝向所述炮管出口的一端用于放置弹丸;
设置于所述炮管的出口处的弹托回收器,用于在所述弹托和所述弹丸经过时使两者相互分离并保证所述弹丸能够通过。
本发明的冲击试验机,由于采用弹托发射弹丸,使弹丸依靠弹托获得了良好的加速作用;当弹丸与弹托的组合体经过弹托回收器时,弹托被回收,弹丸能够继续高速移动且不受影响,从而使本发明的冲击试验机能够方便的采用各种形状规格的弹丸进行冲击实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弹托回收器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炮膛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组合体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组合体立体图。本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包括:弹托2、炮管3和弹托回收器5。弹托2为圆柱体,本发明实施例的弹托2可以为外形类似圆柱体的其他回转体结构,只要保证弹托2能够与炮管3之间良好的气密性即可;炮管3用于发射弹托2,炮管3的内壁与圆柱体的弹托2侧面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保证弹托2在被加速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气密性。弹托2位于炮管2内时,弹托2朝向炮管3出口的一端用于放置弹丸1;一般情况下,弹托2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容纳弹丸1的容腔,以保证弹丸1在装填过程中不与炮管3内壁相接触为准,弹丸1也可以采用润滑脂粘结在弹托2的一端。弹托2和弹丸1在发射的加速过程中形成一个组合体,当弹托2和弹丸1形成的组合体经过弹托回收器5时,弹托回收器5用于在使两者相互分离并保证弹丸1能够顺利通过弹托回收器5,弹托回收器5设置于炮管3的出口处。弹托回收器5可以采用阶梯形孔将弹托2拦截下来,也可以采用磁力装置或者阻拦索对弹托2进行捕捉,只要能保证弹丸1在离开弹托2后运动速度和轨迹的变化不影响实验结果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由于采用弹托2发射弹丸1,使弹丸1依靠弹托2在发射的加速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加速作用;当弹丸2与弹托1的组合体经过弹托回收器5时,弹托2被阻拦回收,弹丸1能够继续高速移动且不受影响,使弹丸1单独作用在试验件100上,从而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能够方便的采用各种形状规格的弹丸进行冲击实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的弹托回收器剖面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弹托回收器5包括一个两端通透的管壳53,且管壳53的入口端51与炮管3的出口固定连接;管壳3的内壁设置有弹托挡板50,弹托挡板50上开设有用于使弹丸1通过的圆孔;该圆孔的轴线与炮管3的轴线相同,且该圆孔的直径大于弹丸1的最大外径并小于弹托2的直径(当弹托2为类圆柱体形状时,此直径一般为弹托2的最大直径)。由于弹托挡板50上的圆孔直径小于弹托2的最大外径可以保证弹丸1顺利通过,又能将弹托拦截下来,实现了弹托2与弹丸1的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44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盘式刹车片衬片表面碳化处理装置
- 下一篇:电极板、层叠型电极组以及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