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秸秆发酵生产新型有机肥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48965.4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9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郡娟;王春燕;梁爱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C05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秸秆 发酵 生产 新型 有机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植物秸秆发酵生产新型有机肥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作业模式变化、生活能源结构调整,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秸秆由原来做饭取暖原料、饲料喂食的来源变成了无用的负担。秸秆资源分散、季节性强且量大面广,收割、打包、收购、运输、加工、利用、技术、装备、资金、成本、利润、销售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是目前主要的利用方法之一,是指将农作物秸秆通过机械方式覆盖或翻盖在土壤层下,进行保墒、腐化生肥的技术,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充分的保留在土壤里、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抗旱抗盐碱。
但秸秆直接还田,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如下:1.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秆转化的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易发生病虫害;
秸秆富含有机质,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可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集中起来,利用高效微生物发酵,生产出优质的商品有机肥。秸秆经过禽畜过腹消化后的排泄物,经过微生物作用,施用植物秸秆肥,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植物秸秆较多的地方,应大力提倡堆制秸秆肥,弥补当前农家肥不足的弊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秸秆发酵生产新型有机肥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后,不仅缩短了肥料生产时间,而且增加了有机肥的有效营养成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植物秸秆发酵生产新型有机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将收集到的植物秸秆经过秸秆粉碎机粉碎至1~2cm的碎片;
(2)预浸:配制预浸液配料1,调节配料1的pH至9~10之间,将秸秆碎片和配料1按照固液比1:4进行浸泡处理,温度60-90℃,时间20~40min;
(3)发酵:将浸泡处理过后的混合物料添加含有曲霉类混合菌株的配料2,调节pH为9,置于发酵罐中发酵7~10天;配料2呈弱碱性,含有氮元素;
(4)挤压:将发酵完后的物料经过挤压后,固体残渣添加到步骤3中重复利用;液体经过过滤,除掉残渣;
(5)过滤后的滤液通过浓缩喷浆造粒,即可生产有机肥颗粒。
所述配料1是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溶液,其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8。
所述配料2是主要成分为质量浓度1%的氨水。
本发明的植物秸秆发酵生产新型有机肥的方法采用独特研发的配料1和配料2对秸秆进行预处理,配料1和2在生物菌株的作用下,经过生物反应,转变为对植物生长有益的成分,增加了单产及抗病能力,弥补了当前农家肥有效营养成分不足的弊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植物秸秆发酵生产新型有机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麦草秸秆500g,经过粉碎机粉碎至1~2cm的碎片;
2、添加配料1,调节配料1的pH为9.5,将秸秆碎片和配料1按照固液比为1︰4,温度75℃,时间30min,进行浸泡处理;配料1是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溶液,其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8;
3、将浸泡处理过后的混合物料添加含有曲霉类混合菌株的配料2,配料2是质量浓度为1%的氨水;调节pH为9,置于发酵罐中发酵10天;
4、挤压:将发酵完后的物料经过挤压后,固体残渣添加到步骤3中重复利用;液体经过过滤,除掉残渣;
5、过滤后的滤液通过浓缩喷浆造粒,即可生产有机肥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89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