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罐车收CGP催化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50090.1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3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尤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26 | 分类号: | B65G53/26;B60P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6604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罐车 cgp 催化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剂方法,尤其是一种采用罐车收CGP催化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更高的环保要求,我国于2003年1月开始实施烯烃体积分数不超过35%的GB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标准。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在2005年实施欧Ⅱ排放标准,要求进入北京市场的汽油烯烃体积分数进一步降到18%以下。汽油质量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近年来由于丙烯衍生物需求的增长呈强劲态势,国内外市场均出现对丙烯的需求增长大于对乙烯需求增长的态势。为了应对以上挑战,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MIP-CGP催化裂化技术(A MIP for Clean Gasoline Propylene)。实际生产的MIP-CGP工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CGP催化剂。目前CGP催化剂的收剂流程一般为将催化剂制成小包装、人工投料、蒸汽抽真空收剂,该收剂流程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污染:采用CGP催化剂时,催化剂粒度小于149μm的催化剂体积分数一般占到90%以上,在收剂过程中现场粉尘污染较为严重;
(2)损失问题:人工向料斗投料过程中会造成催化剂粉尘损失,同时罐顶的1.0MPa蒸汽抽真空过程中会携带出去部分催化剂;
(3)能源浪费:采用1.0MPa蒸汽抽真空,形成负压进行收剂,根据实际操作经验,收30吨催化剂需要8-10小时,消耗蒸汽为3t/h,催化剂单耗0.6kg/t原料,年处理量125万吨,全年需要催化剂750吨,全年消耗蒸汽600-750吨,造成蒸汽浪费,同时还需要非净化风进行催化剂输送,造成能源浪费;
(4)工人劳动强度大:由于催化剂加料间离地面较高,内部空间较小,无法采用机械操作,所以卸车和投料都需人工进行,需要大量人工;
(5)操作影响:为保持装置操作平稳,装置采用催化剂自动加剂系统,催化剂收剂过程中,需要停止自动加剂系统,从而影响催化剂的平均加入量,降低了催化剂活性和装置目的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采用罐车收CGP催化剂的方法,其能源浪费少,对环境污染小,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和工人的劳动强度,压缩收剂时间。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采用罐车收CGP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罐车运输催化剂:将CGP催化剂直接放置入封闭状的粉罐汽车内,通过罐车将CGP催化剂输送至生产现场;
(2)通过空气压缩机向罐车内充压:启动罐车内的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压缩机向罐车内充压,使罐车内的压力达到0.35MPa;
(3)连接冷催化剂罐和罐车,向冷催化剂罐输送催化剂:罐车的出口处设有出口管,冷催化剂罐的入口处设有催化剂管,催化剂管上设有6处输送风线,通过快速接头使罐车出口管和催化剂管连接,调节管线上的输送风量,在罐车内压力的作用下,将罐车内的CGP催化剂输送至冷催化剂罐内。
本发明中,在通过罐车向冷催化剂罐输送催化剂的同时,冷催化剂罐另外设有一进口,该进口处设置的催化剂管与催化剂料斗出口连接。
所述罐车内设有安全装置,所述的安全装置包括设置在罐车内的压力传感器和输出管,该输出管的一端与罐车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罐车上的催化剂存储罐连接,催化剂存储罐与罐车之间设有可开合的口,输出管上设有开关阀,开关阀与设置在罐车内的压力传感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密闭的罐车收剂,减少环境污染和催化剂损失,降低了能源损失;
(2)无需采用蒸汽抽真空和非净化风输送,节约能源;
(3)采用罐车充压收剂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压缩收剂时间,降低对装置操作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包括一种采用罐车收CGP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利用罐车运输催化剂:罐车一般采用粉罐汽车,将CGP催化剂直接放入呈封闭状的罐车内,然后通过罐车将CGP催化剂输送至生产现场;
第二步,通过空气压缩机向罐车内冲压:罐车到达生产现场后,启动罐车内的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压缩机向罐车内冲压,使罐车内的压力达到0.3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00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带浸泡、脉冲浪涌清洗装置
- 下一篇:电子元件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