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饰件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2213.5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3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马勇;王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10 | 分类号: | B23K11/10;B23K1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131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饰件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饰件固定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手工焊接工艺的内饰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内饰件的背面需要设置各种功能结构,如连接结构等。通常,内饰件的背面设置有凸起的柱子。在使用之前,需要点焊内饰件背面的各种结构。传统的内饰件点焊工艺,即简单地将待焊接的内饰件摆放在工作台上,通过焊接工人徒手固定,进行焊接。这种方式焊接时,一方面,徒手固定的稳定性较差,对位精度也很低,大大降低了焊接质量;对于薄片焊接,在实际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焊瘤、裂纹、弧坑等焊接缺陷,需要对焊瘤进行打磨从而保证内饰件表面平整光滑,这样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专门的焊接设备及打磨设备,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会存在磨损内饰件的风险,降低了产品合格率。另一方面,徒手固定,焊接过程中,存在操作人员被焊料烫伤的危险,安全系数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固定内饰件的内饰件固定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内饰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板和至少两个抵压装置;所述抵压装置包括底座、压头和手柄,所述压头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手柄与所述压头连接,并可转动地安装于底座上;所述手柄转动时可驱动所述压头转动同向转动或反向转动,使所述压头另一端抵压内饰件。
优选地是,所述压头和所述手柄通过连杆连接,所述手柄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杆驱动所述压头同向旋转或反向旋转。
优选地是,所述压头一端通过第一销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所述手柄通过第二销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所述连杆分别通过第三销轴与所述手柄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杆通 过第四销轴与所述压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销轴位于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压头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销轴位置低于所述第一销轴的位置。
优选地是,所述手柄包括握持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均为一端安装在所述握持部上,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可转动地安装于底座上;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连杆数目为两个,两个连杆一端共同通过第四销轴与所述压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两个连杆分别通过一个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压头自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穿过。
优选地是,还包括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所述压头一端与所述手柄的一端通过第五销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另一端与压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可转动地与所述底座连接,另一端与手柄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在所述手柄的中部。
优选地是,所述压头包括连接杆和压块;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压块设置在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并突出于所述连接杆。
优选地是,所述压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
优选地是,所述压头还包括转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条形通孔;所述转接杆可沿所述条形通孔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条形通孔内,所述压块安装在所述转接杆上。
优选地是,所述转接杆上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抵靠在所述连接杆下表面;所述转接杆一端穿过所述条形通孔并设置有螺纹;所述转接杆上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抵靠在所述连接杆上表面。
优选地是,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托板上的内饰件支架;所述内饰件支架设有与待固定内饰件形状相适应的凹槽;所述抵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内饰件支架一侧;所述手柄转动时,驱动所述压头转动,使所述压头抵压放置于所述凹槽内的内饰件。
优选地是,所述内饰件支架数目为两个以上,每个内饰件支架上设置有部分凹槽;两个以上内饰件支架上的部分凹槽组成可放置内饰件的凹槽。
优选地是,所述内饰件支架通过螺钉安装于所述托板上;所述托板上设置有多个沿直线 排列的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内饰件支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安装于不同的螺纹孔内,所述螺钉将所述内饰件支架安装在所述托板上的不同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内饰件固定装置,并通过抵压装置将内饰件固定在工件支架或者托板上,方便对内饰件进一步加工。通过抵压装置固定内饰件,提高了焊接精准度和内饰件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焊接工艺中的焊接缺陷,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同时提高了内饰件焊接的安全系数,消除操作人员被焊料烫伤的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22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产高价值产品的组合方法
- 下一篇:肉类中盐酸克伦特罗的降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