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防菌株BS102在防治农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5130.1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3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尹燕妮;陈云;马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3/02 | 分类号: | A01N63/02;A01P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株 bs102 防治 农作物 黄曲霉 毒素 污染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作物病害防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防菌株BS102在防治农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25%的农作物产品受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主要就是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以下简写成AFT)。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为B1毒素,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列入严管的特剧毒物质。2006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我国部分食品(包括玉米、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调查发现,从江苏、上海、浙江等九省市采集市售玉米中AFT的检出率为70.27%,平均含量为36.51ug/kg,最高为1098.36ug/kg,并有14.86%的玉米样品中B1毒素含量超出国家限量标准。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为24.24%,平均含量为80.27ug/kg,最高为437.09ug/kg,且有3.03%的花生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超出国家食品法典限量标准。由此可见,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威胁我国花生和玉米等作物的安全生产,而且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由于AFT污染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有效控制AFT污染的策略和措施,包括良好的田间管理、虫害控制、抗性育种等,但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美国研究发现,利用不产毒素的黄曲霉菌株能有效控制农产品AFT的污染问题。
我国在AFT生物防治方面研究还刚刚起步。已有研究发现,一株不产黄曲毒素的黄曲霉菌株A051可用来控制农产品黄曲霉毒素的污染(ZL200810120929.2),由乳酪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异常汉逊酵母复合培养液在抑制黄曲霉生长和降解毒素方面有一定作用(CN201110190287.5)。公开号为CN102816725A的中国专利文献还公开了一种枯草芽孢杆菌T-500,该菌株虽然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但是对黄曲霉菌的抑制率仅为35.7%,效果较差。我国微生物资源丰富,挖掘其它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潜在生防菌,对有效控制我国黄曲霉毒素污染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防菌株BS102在防治农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中的应用。
所述生防菌株BS102的分类命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完整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102,已于2013年6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7728。
该菌株BS102在LB培养基上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呈现皱缩、白色,能够形成芽孢,能移动,需氧型。
实验发现,本发明的生防菌株BS102对黄曲霉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储存过程中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可将该生防菌株BS102用于防治农作物的黄曲霉毒素污染。
所述的农作物具体可以为花生,其中,所述花生的品种具体可以为鲁花9号。
所述应用具体包括:
(1)制备含所述生防菌株BS102的生防菌剂;
(2)将所述的生防菌剂喷施在所述的农作物上。
喷施生防菌剂时,选择农作物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时期进行喷施,喷施至农作物表面水珠流动即可。如对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进行防治时,可在储藏期将所述的生防菌剂喷施在花生果实上,喷施至花生果实表面水珠流动即可,喷施结束后可将花生置于常温储存。
为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所述的生防菌剂中,所述生防菌株BS102的浓度优选为1×108~1010CFU/mL,更优选为1×108CFU/mL。
所述生防菌剂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1)将所述生防菌株BS102于培养基中培养至OD600为0.5~0.8,获得种子液;
(2)将种子液接种于发酵培养液中扩大培养,调节发酵液中生防菌株BS102的浓度至1×108~1010CFU/mL,获得所述生防菌剂。
所述的培养基可选用LB液体培养基。
其中,所述种子液的接种量优选为1~2%(v/v),优选为1%(v/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5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