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脱附回收挥发性有机气体的装置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5539.3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6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卢晗锋;周瑛;邹松林;陈银飞;楚建堂;黄海凤;刘华彦;庞海斌;方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00;B01J20/3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晓普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回收 挥发性 有机 气体 装置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性炭纤维吸附塔的吸附、脱附工艺,以及在工业有机废气(VOCS)吸附-脱附回收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活性炭纤维具备高比表面积和大孔体积特性,相比较于活性炭和沸石,在吸附容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有机废气吸附-脱附回收工艺中是首选的吸附剂。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孔道90%以上都处于微孔(≤2nm)范围,吸附的有机分子较难在活性炭纤维表面脱附,影响了活性炭纤维的再生和寿命,同时也导致其吸附-脱附回收有机废气系统复杂、能耗高和危险性大。
有机废气吸附剂的再生方法有(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0,26(3):486-492):水蒸气再生、热气流再生、微波再生和电热再生等技术,其中水蒸气再生技术是活性炭纤维商业应用最广泛的再生方法(发明专利ZL200310101839.6,ZL200610037129.5)。但水蒸气再生技术存在如下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水蒸气热量从外传递到吸附剂孔道内,而吸附剂热导系数小,热传递速率慢,脱附时间长;(2)干燥、冷却时间长、能耗大,影响下一次吸附;(3)冷凝水造成二次污染;(4)回收有机物含水率高,增加后续工艺分离成本;(5)设备腐蚀严重。
为克服水蒸气再生的缺陷,新的再生工艺不断被研发。热气流再生技术是利用热氮气作为热媒介(发明专利ZL200810114892.2),使活性炭纤维内的有机分子在高温下脱附,虽然热氮气避免了水汽引入,但脱附温度较高,容易使吸附分子发生结构变化,甚至结焦。另外,氮气为不凝性气体,脱附的高浓度有机气体冷凝回收率低,能耗高。微波再生技术是近年的热点(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12,152:78-83;化工学报,2011,62(1):111-118),利用活性炭纤维对微波强吸收能力,可以使活性炭纤维瞬间加热到高温,脱附速率快。但微波再生技术存在加热不均匀性,容易在活性炭纤维表面形成热点,造成燃烧的危险性。另外,微波加热过程中水分子和炭分子会发生水煤气反应,造成活性炭纤维重量损失。这些技术缺陷导致目前微波再生技术一直没有大的产业化应用。
电热脱附再生技术凭借能耗小、加热均匀和工艺简单的特点,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2,46,11305-11312,发明专利200910063446.8)。它利用活性炭纤维自身的电阻,通过电流产生焦耳热,从而使活性炭纤维自身温度上升脱附有机废气,通过简单地调变电压和电流,即可调控活性炭纤维的温度。但目前研究工艺中普遍采用氮气为保护气,温度要加热到150℃以上,才能有效脱附,对高沸点有机分子脱附速率较慢,并且高温下导致一些吸附活泼有机分子产生化学变化,并发生结焦和聚合,导致活性炭纤维中毒失活。
因此针对活性炭纤维特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吸附-脱附再生工艺技术,不仅使用安全、高效,而且脱附速率快、能耗低,回收能得到高纯度的有机物。
(三)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有机废气活性炭纤维吸附剂再生过程中水蒸汽消耗大、脱附时间长、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快速、完全和环境友好的活性炭纤维再生工艺,本技术方案通过电热协同真空技术,可以使活性炭纤维孔道内的有机分子迅速脱附,并冷凝成液体,同时有效保持活性炭纤维的高吸附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炭纤维吸附-脱附快速回收有机废气的技术,可提高脱附速率,降低能耗,实现有机废气的完全回收,工艺不仅消除了有机废气的污染,而且实现有机化合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55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