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煤提钒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56115.9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4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衢州万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2/08 | 分类号: | C08F12/08;C08F8/32;B01J41/14;C22B3/24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24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煤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石煤提钒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含钒石煤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总储量丰富,赋存的钒估计超过世界其它国家钒的总储量。此外,美国、俄罗斯等国也有一些同类资源。含钒石煤中钒品位为0.3%~1.0%,钒以变价形态赋存,其矿物组成复杂,分离和提取困难。先采用焙烧、酸浸、碱浸等工艺将含钒固废中的钒转化成水溶性的含钒离子,如VO3-(因溶液pH值不同离子也不同),再根据物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离子交换剂(如717树脂),并调整溶液pH值,在离子交换柱上发生吸附反应.
此时由于VO3-对717树脂的亲和力大于杂质离子对树脂的亲和力,所以能除去磷、铁、铝、硅等杂质。上述吸附于离子交换柱上的钒可以用NaCl溶液洗脱,反应为:R-N(CH3)3VO3-+Cl-→VO3-+R-N(CH3)3Cl。经吸附,钒被固定于离子交换柱上,并实现了杂质分离。再经脱附,钒转入洗脱液中,后再用铵盐沉淀法沉钒、制偏钒酸铵,再煅烧得V2O5。此法在国外起步较早,但直到1991年,加拿大Fort McMurray公司才建立离子交换厂提钒。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了一系列离子交换提钒的试验,到90年代初,用717离子交换树脂法对石煤提钒工艺已在湖北通城、丹江口等地应用于生产。目前,离子交换法也成功地用于废钒催化剂的提钒。该法优点是流程短、原材料消耗少、污染环境小、沉钒母液可循环利用、回收率可高达98%、产品的纯度高。缺点是离子交换树脂具有选择性,操作条件苛刻。
CN 102161757 A提供了一种提钒专用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有机胺与钒化合物混合反应,得到钒酸根离子与有机胺螯合的浆状物;(2)将所述的浆状物与交联剂混合反应,得到预交联的浓浆;(3)将预交联的浓浆和交联剂加入油相反应,然后收集其中的凝胶树脂珠;(4)将凝胶树脂珠用洗脱剂洗脱,得到提钒专用树脂。本发明为一种高功能基含量的多胺缩聚型离子交换树脂,钒吸附量高,不需要频繁再生,运行成本低。运用本发明的提钒专用树脂,有助于进行清洁生产,从而逐步取代提钒行业目前的高污染开采方法
目前提钒工业上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为D201,D301,D290等传统的聚苯乙烯为基体的阴离子交换树脂,而当前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提钒的实际吸附量仍然偏低,实际应用中一般低于90mg/g;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就达到饱和吸附量,需要反复再生、频繁更新,导致提钒总成本较高。采用有机胺与钒化合物参与聚合反应的方式,会影响到聚合的均匀性,造成长期使用后树脂强度降低,影响了在工业装置中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煤提钒树脂的制备方法。
一种石煤提钒树脂的制备方法,采用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与全氟仲胺和多乙烯多胺同时进行胺化反应。具备高功能基含量,吸附量高,使用寿命长。
一种石煤提钒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球体溶胀于2-5倍(重量比)有机胺中,优化为3倍(重量比),加入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球体百分之10-50(wt%)的全氟芳香二胺;于50℃-100℃(优化为80℃)搅拌反应10-20h,(优化为15h),反应结束,制得一种石煤提钒树脂。
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球体可使用市售产品,如安徽三星树脂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氯球。
有机胺选自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或五乙烯六胺中的一种以上。优选为二乙烯三胺.
全氟芳香二胺系列,包括:四氟间苯二胺、四氟对苯二胺、4,4-八氟联苯二胺。优选为四氟间苯二胺、四氟对苯二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有机胺和全氟芳香二胺同时作为胺化剂,氟元素同时具有疏水疏油性,使胺化剂与氯球之间相容性得到改善,提高了胺化反应的效率,使全氟芳香二胺与含钒阴离子的络合力增强,提高了吸附能力。
2)含氟基团的引入,使树脂骨架耐腐蚀性增强,球体表面受到保护,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扩大了该树脂的应用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仅是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不是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衢州万能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衢州万能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61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