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串联ROM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0689.9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6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于跃;郑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兆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C16/26 | 分类号: | G11C16/26;G11C16/06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安纪平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联 rom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串联ROM单元及印制电路板版图的设计。
背景技术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对于存储器而言,提高存储密度,降低单位信息的存储成本即减少面积是永恒的追求,特别是在先进工艺条件下(如40nm及以下工艺),由于工艺规则的限制,ROM单元面积无法做到跟随工艺尺寸成比例缩小,单位信息的存储面积偏大。
传统的ROM单元采用背靠背的画法,即共用源端VSS,如图1所示为传统背景技术一中的ROM单元的电路图,其包括两个采用背靠背画法的MOS管MOS11,MOS12,这两个MOS管的源端共接于VSS,MOS11和MOS12的漏极接于位线(bit line)BL1上,MOS11的栅极接字线WL11(wordline),MOS12的栅极接于字线WL10上。若WL10选中,则可通过BL1读取MOS12的存储信息,若WL11选中,则可通过BL1读取MOS11的存储信息。每个ROM单元只能存储1比特信息,存储密度偏低。
如图2所示为与图1中电路图相对应的版图,可以看到,有源区S11与多晶硅交叠形成有两条沟道,也就是MOS11和MOS12的栅极,分别连接到WL10和WL11,有源区S11的其余部分为一个公共源极VSS,两个漏极,即MOS11和MOS12的漏极,第二层金属为字线BL1,将MOS11和MOS12的漏极连接至BL1,以及5个孔H11~H15,共用源极VSS上的孔H13用于将MOS11、MOS12的源极共接VSS;MOS11、MOS12上的孔H11和孔H14及共用源极的孔H13,用于决定MOS11、MOS12的漏极是否与MOS12、MOS11的源极相连接;BL1上的两个孔H12和孔H15用于决定MOS11、MOS12的漏极是否连接至BL1。如果要实现图1的电路连接,只需将孔H11,H13,H14接通即可。
图3所示为背景技术二中提出的ROM单元实现方法的电路图,其中MOS21,MOS22,MOS23和MOS24的栅极分别接字线WL20,WL21,WL22,WL23,MOS21源极接MOS22漏极,MOS22的源极接MOS23漏极,MOS23的源极接MOS24漏极,而MOS21、MOS22、MOS23、MOS24的源极与漏极分别通过编程实现与VSS或BL2的连接。
图4所示是与图3相对应的版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两条第二层金属,分别用作VSS与BL2;有源区S21和与多晶硅交叠形成有四条沟道,也就是MOS21、MOS22、MOS23、MOS24的栅极,分别连接到字线WL20、WL21、WL22、WL23上;有源区S21的其余部分,从上往下共包括5条第一层金属M21~M25,依次为MOS21的漏极,MOS21的源极与MOS22的漏极,MOS22的源极与MOS23的漏极,MOS23的源极与MOS24的漏极,以及MOS24的源极,每条第一层金属上面设有一个孔,从上往下依次标记为H21~H25,用于决定每个MOS管的漏极或源极是否与邻近MOS管的源极或漏极相连,连接VSS或BL决定着该存储单元的存储信息,如果要实现图3的电路连接,只需将孔H22,H23及H24接通即可。
由于背景技术二中采用了将源端用作编程的技术,使信息存储密度大为提高,每个ROM单元所占用的印制电路板的面积大大减少,然这种版图在存储单元较多时会很长,因此不适合一些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ROM单元存储密度较低的缺陷,采用源端可编程技术,提供一种4个ROM单元共用源端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串联ROM单元,至少包括通过背靠背方式相接的第一存储单元组和第二存储单元组,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组和第二存储单元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组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MOS管(MOS31)和第二MOS管(MOS32),所述第一MOS管(MOS31)的漏极和第二MOS管(MOS32)的漏极分别通过可编程的方式连接至第一位线(BL30)和第二位线(BL31)上,所述第一MOS管(MOS31)和第二MOS管(MOS32)的栅极分别连接至第一字线(WL30)和第二字线(WL31)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MOS管(MOS31)的源极与第二MOS管(MOS32)的栅极相共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兆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兆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06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透明导电体
- 下一篇:一种双USB接口汽车音响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