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能型热电式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2600.2 | 申请日: | 201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0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兵;张泠;卢豪;张楠;郑晏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热电 空调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合相变蓄能技术和热电技术的蓄冷/热型空调器,属于空调制冷技术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器走进平常百姓家,而这些电器大多在白天用电高峰使用,在凌晨以后使用频率骤降,这使得原本非常严重的电力供应的“峰‑谷”矛盾更加突出,用电高峰与用电低谷负荷的差别愈来愈大。现在的冷暖分体空调器不能有效使用低谷电制冷制热,因此不能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运行费用较高。蓄能技术是解决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耗匹配矛盾的重要方法,具有移峰填谷的功能,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相变蓄能技术通过介质的相变来贮存热量,与显热相比,它具有贮能密度高,而且贮、释热过程近似等温,易与运行系统匹配等诸多优点。而热电制热制冷技术具有传统机械式制冷无法比拟的优点:无旋转部件、制冷速度快、制热效率高、可靠性高、寿命长、体积小巧、易于安装、使用过程基本无需维护、控制方式灵活、改变电流方向即可切换加热和制冷模式、调节电流大小即可精确控制制热/冷量等优点。综合利用相变蓄能技术与热电制热制冷技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研究一种既能利用低谷电储能,也能实现主动放能且放能温度及散热速率可调节控制的冷暖空调器,有效减少运行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2201145.5,实用新型名称为:户式相变蓄热电采暖装置,该技术涉及一种集加热、蓄热、散热、保温于一体具有低谷电蓄热功能的供暖装置,在外壳与相变蓄热壳体之间填充保温层;在相变蓄热壳体内,导热金属翅片并行地垂直穿在加热套管上,加热套管的两端穿过并焊接在相变蓄热壳体的左右两侧金属板上,形成的空腔充满相变蓄热材料。但是该装置只有蓄热功能,没有蓄冷作用。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31442.7,发明专利名称为:一种热电热泵相变蓄热采暖方法及装置,该技术通过热电芯片热泵回收空气中的废热,提高制热效率;而且利用相变蓄热装置晚间蓄热,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从而达到节省用户费用目的;同时克服普通家用空调因环境温度下降容易结霜,解决了供热和需热负荷矛盾。虽然同时利用了相变技术和热电技术,但不具蓄冷供能功用且在散热和供热通道设计上不够合理——散热和供热通道共用、存在干扰,不能实现自动控温。检索还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20066613.0,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复合相变蓄冷蓄热器,该技术涉及一种集蓄热蓄冷功能与一体的蓄能装置,相变蓄冷体与相变蓄热体交叉放置于蓄能材料容器内,蓄能工程中的载冷或载热剂通过进液管进入复合相变蓄冷蓄热器,与其内的蓄冷体或蓄热体进行能量交换。虽然该装置集蓄冷蓄热与一体,但是属于被动式供冷供热,在此过程中温度不易调节控制、散热效率不稳定、散热效率不高。可以看出,上述发明专利虽然具有蓄热和蓄冷的功能,但并不够完善和齐全,且在供热、供冷阶段散热效率不稳定、温度不易控制。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蓄热供热、蓄冷供冷、边蓄边供、控温保温与一体的相变蓄能型空调器,蓄能和放能通道互不干扰,出风温度和散热效率易于调节掌控,充分利用低谷电价蓄能,有效降低使用费用。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集相变蓄能技术与热电制热、制冷技术于一体的空调器,相变蓄能技术充分利用低谷电价蓄能,移峰填谷;热电技术可实现快速、主动地蓄能的同时还能对放能过程主动控制,具有制冷制热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同时满足夏季蓄冷供冷、冬季蓄热供热的需求,为用户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使用费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相变蓄能层、热电模块层、通风换热层、直流电源及控制元件。所述相变蓄能层布置在外壳内,相变蓄能容器内充满传热液体介质并交叉布置有相变蓄冷体、相变蓄热体,容器前后壁面均匀布置有一定数量热电模块、模块间用保温材料隔开,相变蓄能层与外壳间设有前后两风道,前风道内热电模块用于放热/冷,后风道内热电模块用于蓄热/冷。直流电源和控制元件布置在外壳下部、连接并控制热电模块,通过控制开关实现蓄冷、蓄热和放冷、放热功能的转换以及温度的控制。
所述相变蓄能容器将蓄热/冷两相变材料集中,避免季节性更换相变材料,且方便安装热电模块,并内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感受传热液体介质的温度,将结果传送至控制元件。此外,相变蓄能容器内还置有电加热管,利用峰谷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利用,缓解电网压力并节约费用。
所述的相变蓄冷体、相变蓄热体交叉布置,相变蓄热体为相变温度点为40‑80度之间的有机或无机类相变材料、制成的相变蓄热小球,相变蓄冷体为相变温度点为10‑18度之间的有机或无机类相变材料、制成的相变蓄冷小球。可以根据所需的送风温度要求,来选择具体合适的相变温度点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2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冻型热水供应装置
- 下一篇:通用干扰吊舱地面空调通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