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5170.X | 申请日: | 201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1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于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云辉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7/00;A61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式 温经祛瘀拔罐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工具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
背景技术
拔火罐,是传统中医使用的一种医疗手段,其作用机理:1、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2、温热作用拔火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3、调节作用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4、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现有技术中的拔罐器主要包括传统罐及机械罐两种。传统罐主要为玻璃、竹筒罐或瓷制品,使用时,以棉球在罐内点火产生负压,压力、温度等均不易掌握、控制,拔罐时常常会灼伤皮肤,影响使用和疗效。机械罐对传统罐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将罐体吸附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虽然具有负压可控,操作方便等特点,但罐体内为冷负压,达不到温热作用,难以得到传统火罐的作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治疗效果好的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包括罐体及抽放气机构,抽放气机构固定在罐体顶部,其特点是,罐体壁上设置有药液注入颈嘴,药液注入颈嘴通过橡胶管接药液注入机构。
橡胶管的通闭可以通过现有各种方式实现,如打结、利用夹子固定等,优选为在橡胶管上设置输液阀门。
所述药液注入机构优选为注射器。
为了降低药液注入颈嘴因磕碰而受损的机率,罐体壁上设置药液注入颈嘴的位置可以内凹,药液注入颈嘴基部设置在罐体壁上内凹位置的底部。
所述抽放气机构可选用现有技术中各种抽放气结构,如:利用气囊及单向阀控制罐体内负压的产生;利用真空抽气枪、单向阀等控制罐体内负压的产生等。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和现有技术相比,兼具传统罐和机械罐的优点,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可有效控制罐内负压大小,又不会灼伤皮肤;
(2)可向罐体内注入配制好的温热中药液,温经通络;
(3)有效成份可经皮肤直接渗透进入病灶部位,减少用药量,提高了药物利用率和治疗效果;
(4)克服了口服用温经祛瘀药物导致的对胃粘膜的刺激损伤等副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下面给出一个最佳实施例:
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主要由罐体1、抽放气机构2、橡胶管3及注射器4构成。
罐体1的顶部设有排气孔5,抽放气机构2设置在排气孔5处。所述抽放气机构2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一种拔罐用抽放气机构,主要由盖板2-1、阀芯2-2及定位托2-3构成。阀芯2-2通过盖板2-1设置在排气孔5内。开有气孔2-4的定位托2-3固定在罐体1顶端的内侧,且气孔2-4的位置与阀芯2-2底端相对应。
罐体1中上部的侧壁设计有内凹位6,内凹位6处设置有药液注入颈嘴7。药液注入颈嘴7通过橡胶管3接注射器4。在橡胶管3上设置有输液阀门8。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式温经祛瘀拔罐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可根据病情和被治疗者的体位选定所治疗的穴位和相应规格的罐具;
(2)使拔罐罐口朝下,罐底朝上,压于拔罐部位;
(3)打开输液阀门8,用注射器4注入温度为35-45度的中药液,注入量为罐体1容积的1/4左右,关闭输液阀门8;
(4)将真空抽气枪口套住罐体1上端的抽放气机构2处,垂直提拉气枪拉杆4-5次左右,达到适当负压(至罐内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
(5)根据病情及体位,采用留罐法: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滞留一定时间(一般为5-1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云辉,未经于云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51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