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水源吸收式热管节能节水供暖散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8145.7 | 申请日: | 2013-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0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沈双喜;范利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双喜;范利宁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马英 |
地址: | 733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源 吸收 热管 节能 节水 供暖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热水源吸收式热管节能节水供暖散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供热采暖的过程中,满水道散热器完全是依靠锅炉热水的全热焓值通过散热器表面进行部分散热,热水用量大,循环热水的温差大,延长了供暖循环水的复热时间,增加了供暖循环水复热的能耗,同时热利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水源吸收式热管节能节水供暖散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热利用率高、能耗大幅降低且环保的优点。
为此,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水源吸收式热管节能节水供暖散热器,包括上、下横管及连通两者的若干散热腔,所述下横管中穿过热源水管并充装传热介质,所述上、下横管两端头均封板密封;所述若干散热腔和上、下横管密封连通且该连通的传热管道内呈真空状态。
所述传热介质为溴化锂溶液。
所述上横管上设有密封阀。
所述若干散热腔和上、下横管均由单金属铜材料、单金属钢材料或单金属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吸收式热管即低温技术作为传热的基础,就是利用超导低温的传热介质(溴化锂溶液)吸收热源水的热量,通过传导,换热,放热,冷凝,再吸收,传导,换热,放热,冷凝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完成在真空腔体内的热平衡,通过散热器将热释放出来,加热外空间的冷空气介质,达到供暖的目的。由于溴化锂溶液的本质特性,当热源水温度超过4℃以上时即开始工作。 因而该种传热方式具有更高的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传热方式,把直接水传热、散热模式变成了真空热管技术传热和散热的方式,因此提高了传热速度、缩小了水温差、缩短了导热时间,提高了热利用率,缩短了供暖水的复热时间,大幅降低供暖水复热的能耗,并因此使供暖水复热能耗产生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而且整个系统密闭的腔体内没有空气,没有水,克服了氧化腐蚀,导热介质一次加入后就不再加入,在密闭状态下可长期使用,且无毒、无味、无腐蚀,大幅度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使用寿命,整个系统运行无污染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容水量(静态)只相当传统散热器的10%,真正做到了节水。由于热水只需经过本实用新型的一根直出直进的换热管,即热源水管,所以系统水阻比传统的满容积散热器要降低90%。
在进水温度50-70℃时,流量在80-150㎏/h(流速10-40m/S)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在5~10分钟的时间内,表面温度就可达到40-50℃左右,而传统散热器则需要10~30分钟。因此,升温速度快,特别适合连续供热采暖和间歇式供热采暖系统使用。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公共建筑、住宅、酒店、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需要供热采暖的场地。
本实用新型适合于任何一种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对水质无特殊要求,当热水运行温度为越高、流速越快时,两端水温差越小,散热效果会越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 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2,一种热源水吸收式热管节能节水供暖散热器,包括上、下横管及连通两者的若干散热腔,所述下横管1中穿过热源水管3充装传热介质2,由于该热源水管3采用异侧下进下出连接方式,使散热器表面温差小,散热效果好,同时加快了水流速,提高了循环效率,达到节能、节水的作用。所述上、下横管5、1两端头均封板密封;所述若干散热腔4和上、下横管5、1密封连通且该连通的传热管道内呈真空状态。该真空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或为微压状态,不会发生爆炸事故;所述若干散热腔4的外表面可设置加强筋,以提高使用强度。
所述导热介质为溴化锂溶液,无毒、无味、无腐蚀。可采用市售成品或根据现有技术自行配制而成。
所述上横管5上设有密封阀6。所设置的真空密封阀的主要功能是保证整个散热器内腔体的空间中没有空气,并作真空密封处理时使用的关键装置。只有整个散热器腔体中始终处于真空负压状态下才能达到无阻力传热的目的。
所述若干散热腔4和上、下横管5、1均由单金属铜材料、单金属钢材料或单金属不锈钢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双喜;范利宁,未经沈双喜;范利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81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处理器系统中的异常控制
- 下一篇:用于执行车辆的诊断或软件维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