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用电动助力转向扭矩传感器线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0160.5 | 申请日: | 201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1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龙冯刚;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22 | 分类号: | G01L5/22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永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0 | 代理人: | 达晓玲;潘立兵 |
地址: | 40276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用电 助力 转向 扭矩 传感器 线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转向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用电动助力转向扭矩传感器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传感器电磁感应式线圈部件由左、右两组线圈组件组成,每组线圈组件由电感线圈、线圈盒、线圈盒盖组成,每个电感线圈又由线圈骨架、漆包线、接线柱组成。电感线圈安装在线圈盒和线圈盒盖形成的内腔中,由于存在轴向、径向间隙,所以电感线圈会产生轴向和径向窜动,造成传感器信号电位偏移、电感线圈上的漆包线与线圈盒短路,导致传感器信号输出异常;线圈骨架结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线圈绕制时,漆包线与漆包线重叠,线圈匝数减少,使电感线圈电磁感应强度变小;两组线圈组件分别压入到上壳体内角度方向不对时,线圈骨架接线柱处、电感线圈与传感器电路板连接导线容易碰断,装配工艺性差;在工作过程中,电感线圈两端引出线与线圈骨架上的两个接线柱和接线柱与传感器电路板连接导线锡焊处容易振松或振断,导致传感器输出信号出现时有时无等故障,影响扭矩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电动助力转向扭矩传感器线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用电动助力转向扭矩传感器线圈装置,包括左、右两个电感线圈、两个线圈盒、隔套、和线圈罩壳组成,所述电感线圈包括线圈骨架、漆包线和接线柱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线圈盒、和隔套之间设置有塑料,所述线圈壳体在外圆设置了六个均布的凸筋,所述线圈骨架在外圆设置了四个均布的半圆弧形定位凸台,在线圈绕制环形底部设置了数多个均布的半圆弧环形槽,在侧面设置了漆包线引出槽。
作为优选,所述漆包线的外圈设置有单面绝缘不干胶,所述绝缘不干胶紧缠绕在漆包线的外圈上。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罩壳为全封闭注塑模,电感线圈设置在线圈罩壳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部件采用整体注塑工艺,消除了传感器信号电位偏移、电感线圈上的漆包线与线圈盒的短路,漆包线锡焊处不会振松或振断,不但提高了线圈电感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提高了强度、刚性、装配工艺性和装配定位精度。本装置结构布局合理,装配和售后维护方便;
2. 本部件线圈骨架结构设计合理,绕制时,漆包线与漆包线整齐不重叠,使线圈匝数、电阻、电感达到设计技术要求;
3. 由于绝缘不干胶、线圈罩壳、上壳体的屏蔽作用,消除了外界与电子信号处理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抗干扰能力强;
4. 线圈盒和隔套,采用模具成型工艺,不但提高了零件的精度和尺寸的一致性,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5. 采用整体注塑工艺和零件模具成型工艺,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感线圈的示意图;
图中:1-线圈罩壳;2-线圈盒;3-漆包线;4-接线柱;5-线圈骨架;6-隔套;7-绝缘不干胶;8-凸筋;9-塑料;10-定位凸台;11-半圆弧环形槽;12-引出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用电动助力转向扭矩传感器线圈装置由左、右两个电感线圈、两个线圈盒 2、一个隔套6及线圈罩壳1组成。在隔套6左、右两侧对称地组装两个电感线圈和两个线圈盒2,一起放入注塑模中,注塑出线圈部件(罩壳1),同时将电感线圈与线圈盒2和电感线圈与隔套6之间 的间隙注满塑料9,形成全封闭整体结构,又在线圈罩壳1外圆注塑了六个均布的定位凸筋8,与上壳体内孔采用过盈配合,很方便地压入到全封闭的上壳体内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01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