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壳体件强脱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1865.9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1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才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7 | 代理人: | 刘新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脱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注塑,尤其涉及透明壳体注塑强脱模具。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模具注塑工艺完成的壳体或者盖体注塑件,在脱模的时候都是用顶针顶出整个注塑件,在模具主要有底模、边模和顶模构成,从壳体结构而言,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卡口和限位部位,可以直接打开底模和顶模,最困难的部分是将壳体整体从边模打开下盖然后顶针从下部往上推注塑件,直到顶出成型注塑件,当在这种脱模方式产出的注塑件,顶针顶紧部位会留下顶针孔,尤其是对于透明壳体产品,不论是在壳体内侧还是外部都可以看出顶针会留下的顶针痕迹,影响产品整体品质,产品精致程度不够。但是如果不采用局部施力的方式,只有行位移动是不能让壳体自行脱模而出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而完整脱模、不会影响壳体标准形状、不会留下顶针痕迹影响壳体外观平整度的壳体件强脱模具。
本实用新型所述涉及壳体件强脱模具,包括底模、边模和顶模,由底模、边模和顶模从壳体底部、侧边和顶部包围成一个壳体的注塑空间,边模包括两个行位,两个行位将边模从中央分为两个对称半侧,在两个行位之间设有强脱顶块。
所述强脱顶块贴合在壳体边缘部分,强脱顶块贴合壳体部分为矩形,其中两道边缘与壳体边缘平齐。
在强脱顶块下方设有顶杆。
在边模的两个行位上,朝向壳体的内侧具有阶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边模分为两块,从两侧退开,把产品两侧止口位避开,强脱顶块能从侧止口位定在壳体边缘,定在壳体上,强脱顶块面积大,在相同力度情况下单位面积的压强小, 能把产品顶出模具,而且不留下明显脱模痕迹,方便取出产品,且保证产品内部扣位不变形,质量得到保证,能提高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顶面朝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面朝上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壳体;11、第一行位;12、第二行位;20、强脱顶块;21、顶杆;22、阶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所示出的壳体件强脱模具,包括底模(未示出)、边模和顶模(未示出),由底模、边模和顶模从壳体底部、侧边和顶部包围成一个壳体的注塑空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壳体上方和下方都已经退出去的顶模和底模,露出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只剩下中间侧面部分还没有脱出来,边模就包围在壳体的四周边,所述边模包括两个行位,第一行位11和第二行位12,两个行位将边模从中央分为两个对称半侧,在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之间设有强脱顶块20。壳体出模时,第二行位和第二行位侧行打开,把壳体两侧止口位避空,以便强脱时预留出可变形空间,主要是靠底部的强脱顶块20把壳体顶翘起来,然后完成出模。
所述强脱顶块20贴合在壳体10边缘部分,强脱顶块贴合壳体部分为矩形,其中两道边缘与壳体边缘平齐。
在强脱顶块下方设有顶杆21,在脱模过程中,顶杆21推动强脱顶块20上顶壳体边缘。
在边模的两个行位上,朝向壳体的内侧具有阶梯结构22,该阶梯结构22与底模配合,为模具脱模移动设计,方便底模脱出,保持壳体内缘的扣位不变形不损坏。提高产品良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 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才,未经张志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18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经编涤纶格栅纬向拉幅定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子文档安全集中管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