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夹紧和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1982.5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9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娟;李少军;王珊珊;李豪东;袁红立;申柏;杜耀中;齐鹏飞;刘高磊;王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47/90 | 分类号: | B65G47/9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罗民健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夹紧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紧和释放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自动夹紧和释放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夹紧和释放装置在机械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这些装置多数依靠气动、液动或者电动作为动力源实现夹紧和释放功能。由这些简单的功能演化而来的夹具甚至机械手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单纯依靠机械外力和机械装置很难做到自动夹紧和释放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夹紧和释放装置,可依靠纯机械结构实现自动卡紧和释放。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夹紧和释放装置,由卡紧机构、支撑棒、夹紧环、释放环和连接块组成,卡紧机构、夹紧环、释放环和连接块依次设置在支撑棒上,夹紧环固定设置在支撑棒上,在夹紧环上设有用于卡紧机构卡紧的凹槽,凹槽和释放环对应设置,并与释放环相匹配,释放环与支撑棒呈滑动配合,所述的卡紧机构由支架、压缩弹簧和多个卡爪组成,支架与支撑棒呈滑动配合,支架上设有卡爪,卡爪通过压缩弹簧和螺栓与支架铰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抓紧装置为执行装置,由外力使之移动,弹簧为压缩弹簧,卡爪初始为聚拢状态,随着支架下移,卡爪被夹紧环渐渐撑开,直至到达夹紧环下端卡爪被弹簧压力卡主夹紧环,然后支架上升,完成卡紧动作。当需要释放时,支架下降,卡爪再次聚拢,下降至释放环时被再次撑开,到达释放环下端时聚拢,支架上升,弹簧力使卡爪卡紧释放环,释放环跟随支架上升,上升至夹紧环时,释放环的上半部分嵌入夹紧环的凹槽内停止上升,此时卡爪逐渐张开直至完全被释放。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单纯依靠支架的运动而夹紧和释放的过程。此种装置可以方便的在无法使用人力、气动力或者液动力的高温、高辐射等高危环境完成诸如提升、移位等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卡紧机构,101、支架,102、压缩弹簧,103、卡爪,2、支撑棒,3、夹紧环,4、释放环, 5、连接块, 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自动夹紧和释放装置,由卡紧机构1、支撑棒2、夹紧环3、释放环4和连接块5组成,卡紧机构1、夹紧环3、释放环4和连接块5依次设置在支撑棒2上,夹紧环3固定设置在支撑棒2上,在夹紧环3上设有用于卡紧机构1卡紧的凹槽6,凹槽6和释放环4对应设置,并与释放环4相匹配,释放环4与支撑棒2呈滑动配合,所述的卡紧机构1为直接执行装置,由外力驱动。卡紧机构1由支架101、压缩弹簧102和多个卡爪103组成,支架101为铸铁,卡爪103对称分布,支架101与支撑棒2呈滑动配合,支架101上设有卡爪103,支架101为卡爪103提供保持作用,卡爪103通过压缩弹簧102和螺栓与支架101铰接设置。
所述的连接块5用于所移动物体连接使用,连接块与圆柱棒可以为一个整体,也可折开进行安装固定。
如需移动某物体,则事先在物体上固定好连接块5。支架101连同卡爪103和压缩弹簧102由上而下运动,当卡爪103碰到夹紧环3上表面的时候,卡爪103开始张开,当卡爪103到达夹紧环3底面的时候,在压缩弹簧102的作用力下实现夹紧。此时可向上移动支架101从而把需要移动的物体移动至指定位置。需要移动的物体到过指定位置后,支架101继续下落,当卡爪103碰到释放环4的时候再次张开,直至滑动到释放环4的下侧,卡爪103再次实现卡紧。支架101开始上升,由于释放环4为活动件,故而跟随卡爪103一起上升。当释放环4上升至夹紧环3的凹槽6内的时候停止上升,卡爪103沿释放环4的斜面继续上升,越过夹紧环3从而完全脱离。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夹紧和释放的动作,而夹紧和释放是完全自行完成,无需额外的动力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19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