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2158.1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5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超;王成芳;张鹏;孙自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4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放电 直流 击穿 电压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装置,属雷电科学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线路瞬态放电经常发生在通讯线路、控制线路及供电电网线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大多数是由于雷电闪击时,雷电的静电感应和雷电的电磁感应产生的。它给通讯设备及各种电子设备的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时将导致设备的瘫痪和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具有大通流和快速反应能力等优点的气体放电管可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放电管是一个两边封有金属材料,中间一段为陶瓷,内部充有惰性气体的密封式式绝缘体,电极从两片金属片上引出。分为2级,3级式或多级放电管。放电管的工作特点是:为外加电压低于它的击穿电压值时,极间处于高阻状态,而当电压超过此值时极间变为导通的导体,电压消失后,恢复初始状态。
放电管的电参数较多,常用的有击穿电压,横向电压,延迟电压,恢复时间,极间绝缘电阻,极间电容,冲击耐受能力,耐交流电流能力等。直流击穿电压值是衡量气体放电管性能指标的主要参数之一,实际测量中,为了尽可能降低放电管击穿时电极表面状态的影响,放电电流限制在5~15毫安范围内,且持续时间越短越好,因此判断气体放电管从高阻状态转为低阻状态的判据准确测量气体放电管的击穿电压至关重要,电路设备中采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方法。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时,使用的直流电压上升速率为:100v/s或1000v/s的电压。放电管在实验前应在黑暗中静置24小时,并且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置于黑暗环境中。作为气体放电管的实际应用测量中,一般在日常工作环境条件下测量也能够体现本放电管的性能。气体放电管目前主要作为防雷器件之一,广泛的应用于电涌保护中,对于气体放电管结构电涌保护器的检测直流击穿电压值是电涌保护器的性能指标中主要技术参数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对气体放电管的测量和气体放电管结构的电涌保护器的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体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分别与气体放电管连接的高压电源(100v/s、1000v/s)和测量电路,测量电路的控制端与高压电源连接。
所述高压电源(100v/s、1000v/s)主要由正弦发生器、压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升压变压器,整流滤波电路,100v/s和1000v/s控制电器组成。
所述测量电路主要由电磁感应线圈T2、运算放大器及比较器构成。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测量系统对50V~5000V的气体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测量时,系统响应时间约为3us。
2、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设计电磁感应的方法提取放电管击穿瞬时产生的电流脉冲作为放电管由高阻状态转变为低阻状态的判据。
3、稳态击穿电流为5mA符合放电管的测量标准,对放电管的性能参数影响小。
4、电路设计中,高压源的设计采用压控增益放大器,输出电压精度高,线性较好。
5、设备的测量误差小,操作方便安全,测量精度高等。
6、设备性能稳定,测量一致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装置原理方框图。
图2为100v/s、1000v/s高压电源原理方框图。
图3为正弦波发生器原理图。
图4压控放大器与控制电路图。
图5为功率放大器及升压变压器电路图。
图6为整流滤波电路图。
图7为测量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测量装置主要由100v/s、1000v/s高压电流(说明高压电源可以有两档100v/s和1000v/s)与测量电路组成,100v/s、1000v/s高压电流主要产生100v/s、1000v/s的直流电压,电压范围为:0~10kV,电流为20mA,测量电路主要作用是判断气体放电管从高阻状态到低阻状态的判定,要求放电管中的电流为5~15mA范围内,高压源停止给气体放电管供电,记录气体放电管的两端的电压,该电压为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值。
1、100v/s、1000v/s高压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21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药机械手
- 下一篇:一种模拟换流变压器直流局部放电试验分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