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电池极板自动刷耳切耳刷边框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2523.9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9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程钰;冯龙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深蓝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6 | 分类号: | H01M4/16;H01M4/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极板 自动 刷耳切耳刷 边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极板加工设备,尤其涉及到铅酸蓄电池制造领域的铅合金极板的自动刷耳切耳刷边框设备。
背景技术
在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极板的工艺极耳和边框部位会出现氧化层,经过不同的工序边框部位会出现毛边、变形、边缘不整齐等现象,造成极板质量下降,严重影响蓄电池的质量和寿命,因此需要对极板进行刷耳刷边以保证蓄电池质量,同时为了下一步装配,还要切除极板的假极耳。
对于大密极板,目前行业上尚无设备能自动完成对大密极板的刷耳切耳刷边框,只具有对大密极板进行刷耳和切耳的功能。此外,现有这种设备在上片时极板平放,导致设备效率低下,同时该设备采用双排轨道进行刷耳切耳,大密极板的固定并不稳定可靠,因而增加了设备故障率。在切耳时,市场上普遍采用的刀片是圆形单刃或圆形双刃刀片,此种刀片只能对薄的极板进行切耳,极板因受到上下刀片的剪切力而易发生变形,同时易产生崩粉现象。尤其,对于刷边工序,传统的方式为手工刷边,此种方式的产品合格率低,产生的粉尘对人体伤害大,污染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蓄电池极板自动刷耳切耳刷边框机,克服大密极板切耳刷边框时极板易变形、掉粉的不足,减少铅粉尘对人体的伤害,实现大密极板刷耳、切耳和刷边框的连续自动化,提高大密极板刷耳、切耳时的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和铅粉尘对人体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装 于机架的电气控制系统、送板装置、刷耳装置、切耳装置和收板装置,还包括极板输送装置,
所述极板输送装置包括前段输送机构、过渡装置和后段输送机构,所述前段输送机构搭接于送板装置后端,包括在所述电气控制系统控制下驱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均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链轮系,第一从动轴和第二从动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从动轴和所述第二从动轴,所述第一从动轴转速高于所述第二从动轴,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链轮系依次装于所述第一从动轴上且转速相同,所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链轮系依次装于所述第二从动轴上且转速相同,所述第六、第七链轮系搭接于所述第二、第三链轮系,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链轮系贯穿所述刷耳装置,所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链轮系贯穿所述切耳装置,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链轮系上的链条均为带钩链条,在极板刷耳过程中,所述第一、第四链条上的链钩对极耳进行定位,所述第二、第三链条上的链钩对极板底边进行定位,在极板切耳过程中,所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链条上的链钩均对极板底边进行定位,所述过渡装置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极板经由过渡装置加速后进入后段输送机构,所述后段输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水平输送链条,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电气控制系统控制下驱动输送链条做步进运动,所述输送链条步进行程为两个工序之间的距离,所述输送链条链板呈盒状。
所述蓄电池极板自动刷耳切耳刷边框机还包括叠片装置,所述叠片装置设于所述过渡装置后,包括第一托板机构和挡片机构,所述第一托板机构与所述后段输送机构垂直设置,包括装于机架底部的第三驱动机构和丝杠传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在竖直方向上快速上升或步进下降,步进托板行程为单片极板厚度,所述挡片机构接于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后,在气缸驱动下可上下移动。
所述的蓄电池极板自动刷耳切耳刷边框机还包括整理装置,所述整理装置顺序接于叠片装置,包括第二托板机构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整理机构,所述第二托板机构包括第一气缸和托板,所述托板在第一气缸驱动下上下移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整理机构均为气缸整理机构,当所述第二托板机构升起时,分别对极板叠四边进行整理,使极板叠四边整齐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深蓝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深蓝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25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