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站用储气瓶式容器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4479.5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2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柱;郭恒;梁红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00 | 分类号: | F17C1/00;F17C13/04;F17C13/08;F17C13/0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21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站用储气瓶式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容量卧式安装的站用高压储气瓶式容器,具体为整体或者部分安装于地下的储气瓶式容器组。
背景技术
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站用储气瓶式容器组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容积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储气瓶式容器组一般采用地上式安装,空间利用率低,防护措施简陋、安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站用储气瓶式容器组空间利用率低、安全性差的弊端,提供了一种空间利用率高、方便安全可靠的卧式站用储气瓶式容器组。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卧式站用储气瓶式容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容器组的框型空间、储存瓶式容器和框架,所述储存瓶式容器水平布置在框型空间内,所述框型空间的上端为开口,四周和底部通过混凝土浇筑。
每只储存瓶式容器包括瓶体、端塞、安全阀、排污阀和装卸阀,瓶体为无焊缝直圆筒,两端为半球型封头,并分别设有开口缩颈直段,缩颈直段设有外螺纹,两端开口部分分别通过端塞密封,储存瓶式容器一端的端塞外设有装卸阀和排污阀,装卸阀和排污阀分别与储存瓶式容器的内腔相连通,储存瓶式容器另一端的端塞外设有安全阀,安全阀与储存瓶式容器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储存瓶式容器的安全阀之间通过管路串联。
所述框架包括设置在框型空间两侧的立板,两侧的立板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框型空间的底部,两侧立板上设有直径与缩颈直段外径相当的孔,储气瓶式容器两端的缩颈直段分别穿过两侧立板上的孔,储气瓶式容器的缩颈直段通过螺纹法兰、连接螺栓与立板紧固连接。
在框型空间的底部设置有排水装置。
进一步地,在框型空间内设置有监控系统。
进一步地,在储存瓶式容器上方的框型空间内设置有喷淋装置。
进一步地,在框型空间内设置有天然气监测装置。
进一步地,在框型空间内设置有高度与框型空间的高度相同的爬梯。
本实用新型整体或者部分安装于地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安全可靠性高。储气瓶式容器组整体或者部分安装于地下,设有天然气检测装置、自动喷淋装置和监控系统,每只储气瓶式容器都设立了独立的安全泄放装置。
2、空间利用率高、型式灵活、安装方便。储气瓶式容器组整体或者部分安装于地下,其数量、框架的形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由组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放置容器组的框型空间1、储存瓶式容器2和框架3,所述储存瓶式容器2水平布置在框型空间1内。
框型空间1的上端为开口,四周和底部通过混凝土浇筑,框型空间1整体或者部分安装于地下。
每只储存瓶式容器2包括瓶体4、端塞5、安全阀6、排污阀7和装卸阀8,瓶体4为无焊缝直圆筒,两端为半球型封头,并分别设有开口缩颈直段9,缩颈直段9设有外螺纹,两端开口部分分别通过端塞5密封,储存瓶式容器2左端的端塞5外设有装卸阀8和排污阀7,装卸阀8和排污阀7分别与储存瓶式容器2的内腔相连通,储存瓶式容器2右端的端塞5外设有安全阀6,安全阀6与储存瓶式容器2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储存瓶式容器2的安全阀6之间通过管路10串联。
框架3包括设置在框型空间1两侧的立板11,两侧的立板11分别通过地脚螺栓12固定在框型空间1的底部,两侧立板11上设有直径与缩颈直段9外径相当的孔13,储气瓶式容器2两端的缩颈直段9分别穿过两侧立板11上的孔13,储气瓶式容器2的缩颈直段9通过螺纹法兰14、连接螺栓15与立板11紧固连接。
在框型空间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装置16。
在框型空间1内设置有监控系统17。
在储存瓶式容器2上方的框型空间1内设置有喷淋装置18。
在框型空间1内设置有天然气监测装置19。
在框型空间1内设置有高度与框型空间1的高度相同的爬梯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未经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44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