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备三层联动功能的无源常开式防火门释放器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6857.3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5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刘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万里 |
主分类号: | E05F15/20 | 分类号: | E05F15/20;E06B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吴英彬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备 三层 联动 功能 无源 常开 防火门 释放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火门释放器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备三层联动功能的无源常开式防火门释放器控制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无源常开防火门释放器采用大型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在发生火灾时由各类火灾探头将探测到的火灾信号发给系统控制中心,消防系统控制中心根据探头信号地址向其所在楼层和相邻的两个楼层的常开式防火门释放器以及该楼层的其他消防设施送出24V的直流电,启动消防设施灭火和关闭防火门,防火卷帘阻断火灾蔓延。这类消防控制系统构造复杂,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后期维护,调试难。一些小型楼盘,办公场所,娱乐场所等小型场所,无经济实力去购买昂贵的消防控制系统,防火门等消防设施在发生火灾时无法自动工作而失去应有的防灾减灾效力等。因此,目前小型楼盘,各类场地无力购买安装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发生火灾时防火门无法及时关闭,不能实现三层联动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具备三层联动功能的无源常开式防火门释放器控制器,它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输出24V直流关闭防火门,且具备三层联动功能的小型控制系统,克服了目前小型场所因无经济实力安装大型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不足。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直流变换稳压电源单元1、探头供电单元2、联动信号输入单元3、24V输出开关单元4、信号处理控制单元5、探头复位单元6、状态声光指示单元7、联动信号输出单元8、火灾探头9和信号采集单元10,直流变换稳压电源单元1分别与探头供电单元2、联动信号输入单元3、24V输出开关单元4和信号处理控制单元5连接,探头供电单元2与火灾探头9连接,联动信号输入单元3分别与信号处理控制单元5和状态声光指示单元7连接,24V输出开关单元4与状态声光指示单元7连接,信号处理控制单元5分别与探头复位单元6、状态声光指示单元7和联动信号输出单元8连接,探头复位单元6与探头供电单元2连接,联动信号输出单元8与状态声光指示单元7连接,火灾探头9与信号采集单元10连接,信号采集单元10与信号处理控制单元5连接,且信号采集单元10和24V输出开关单元4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包含电阻R1-R17、电容C1-C8、稳压管D1和D3、桥式整流器D4、二极管D2和二极管D5-D11、三极管Q1-Q4、触发器U1A-U1D、继电器K1和集成芯片IC1,交流电压的一端与桥式整流器D4的1端连接,交流电压的另一端与桥式整流器D4的2端连接,桥式整流器D4的3端分别与电容C4的正极、电容C5的正极和集成芯片IC1的1脚连接,电容C4的负极、电容C5的负极和集成芯片IC1的2脚均与桥式整流器D4的4端连接,集成芯片IC1的3脚分别与电源VDD、电容C7的正极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LED连接,集成芯片IC1的2脚和电容C7的负极均接地,电源VCC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稳压管D1的负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1的正极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均与输入端的正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触发器U1A的3脚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触发器U1A的1脚和2脚均分别与电容C2的正极、电阻R6的一端和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电容C2的负极和电阻R6的另一端均接地,输入端的负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和触发器U1B的5脚连接,电容C1的负极、电阻R5的另一端和稳压管D3的正极均接地,电源VDD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触发器U1B的6脚、触发器U1C的8脚和9脚、电容C3的正极、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与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LED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容C3的负极均接地,触发器U1C的10脚与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触发器U1B的4脚分别与电阻R12的一端和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另一端均分别与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容C6的正极连接,电容C6的负极接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和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LED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分别与信号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正极均分别与触发器U1D的12脚和13脚、电阻R16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DD,电阻R1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正极连接,触发器U1D的1脚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8的正极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电容C8的负极均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信号的输入端、二极管D11的正极和继电器K1线圈的5端连接,二极管D11的负极和继电器K1线圈的4端均分别与电源VCC和继电器K1的触点1端和2端连接,继电器K1的触点3端与24V输出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万里,未经刘万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68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